摘要:篮球是中学生比较喜爱的一种运动,通过进行规范科学的篮球教学,可以有效帮助中学生锻炼体魄,缓解压力等。在很多地区,篮球已经逐渐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甚至在校内还会成立专门的篮球校队,这也就对中学生的篮球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对中学生篮球训练的特点及原则展开探讨,为提高中学生篮球水平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训练;特点;
引言:篮球不仅具备具备一定的体能性,还具备一定的娱乐性,在体育教学当中,受到同学们一致认可。虽然很多同学喜爱打篮球,但是对于打篮球的系统章程以及相关内容,大部分同学并不是很清楚,这也就导致很多同学在打篮球过程中发生受伤等事件。所以,在体育课堂上开展篮球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训练特点
1.1集体性
篮球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靠彼此的努力共同取得成功。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厉害并不是真正的厉害,很有可能是一个团队的努力。
1.2对抗性
一场篮球活动可能会持续很久,也可能会短短时间内就结束,需要球员时刻保持紧绷状态,快速作出反应,是思维、技巧和力量的对抗。训练时需要根据此项特点制定相关计划。
2、训练原则
2.1力量训练
首先,篮球的基础就在于力量。篮球是一项高强度的体能运动,对学生的体能要求比较高,假如学生的力量水平达不到,那么不仅会约束技术的施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受伤等严重后果。所以,中学生的训练,首先便是要训练力量。力量包括学生的速度、灵敏度等,这里所说的训练并不仅仅是单指篮球训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将学生的全方位训练融合其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除了单纯的实践训练之外,必要的理论训练也要推行开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体育与健康》为例,其中在实践部分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中,可以明显看到篮球的分类,其中所提到的各种理论部分,均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在篮球训练运动中,也不应该一昧的追求力量训练的强度,而是因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合理安排相应的训练力度,并在每一次训练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假如学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比如胸闷呕吐等,训练就需要暂停并且转变训练计划。
2.2个性化训练
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有些学生的力量较强,而有些学生的力量较弱;有些学生喜欢打篮球,有些学生不喜欢打篮球。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而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非常正常的。假如老师采用的训练方法是针对某一类人群而设定的,但却要所有学生遵守的话,很可能会存在部分学生因为差异性而导致的训练出错、受伤等各种情况。所以采用个性化训练,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有些学生的技巧不足,可以开展技巧化训练;有些学生的力量不足,可以多做耐力训练、爆发训练等。学校的篮球队和普通学生的篮球训练不同,双方彼此之间的学生个体情况也不尽相同,男生与女生的情况不同,高年级与低年级的情况不同,哪怕是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同学也会因为身体素质的情况而产生不同。个性化训练要做到统一教导,个性训练。指的是制定训练应该达到的统一标准,比如男生100米需要跑多少秒之内,女生100米需要跑多少秒之内,男生跳远多少距离合格,女生跳远多少距离合格等,在这基础上再根据个人情况不同制定相关的训练计划。
2.3系统化训练
首先根据中学生的发展情况,明确中学生的发展特征,中学生的训练要以一般体能训练为主,专项体能训练为辅。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强度等,都必须是符合中学生本身特点的,不能超过中学生的发展特点趋向成年化。开展系统化训练,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比如在训练篮球的弹跳能力时,要从速度和能力两方面进行。假如只采用单纯的杠铃蹲起方法,短时间内确实能看到学生的变化,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是加强了学生的跳高能力,对于连续起跳和弹跳来说,不仅不会有大的提高,反而还会因为训练方法的限制而出现短板等。更合理的方法应该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锻炼,比如训练学生的台阶跳、多级跳、蛙跳等,加强学生的膝关节、踝关节的爆发力度。另外,除了身体上的训练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关方面。篮球运动是一种竞技活动,比拼的不仅有身体素质、技巧方法,还有个人的心理素质。在其他方面旗鼓相当的作用下,甚至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就是取胜的关键。所以在训练中也要注意帮助学生减压,宣泄不良情绪,树立自信,真正形成强韧的意志力。这不仅帮助学生提高篮球及篮球水平,同时对于其培育正确的三观,日后人生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帮助。
结论:
篮球训练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中学生的体魄,培养其思维品质,不管是哪一项特点还是原则,所有的训练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规范的训练方案,可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篮球活动水平的提高,从而达到更深层次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立.篮球教学训练中学生战术意识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4):252-253.
[2]马光亮.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进攻与防守能力的训练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19(0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