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经济发展局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一项关系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改革事项之一,也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于我们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来说,更是必须要走的路子。
关键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影响因素;措施
引言
水是农业的命脉,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务农人员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大大减少农业灌溉用水的浪费现象,充分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率;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有助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发展和水管单位的维护经费良性周转,促进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循环,使得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促进农业高效增产增收;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可以节约工程运行维护资金,用于节水工程的改造和提升,进一步的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推动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各产业均衡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此,积极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我们有着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1当前影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的因素
1.1广大基层务农人员缺乏水资源商品意识
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的第一用水大户,在农业用水上,广大务农人员在思想上依然受传统用水模式的影响,不认为田间灌溉是需要交费的,对水权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认为水是天然公共资源,不需要向当地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上缴水费。对于政府宣传和倡导的水权和水价改革政策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去,行动不积极,从根本上影响了农业水价改革的深入推进。
1.2农田水利基本设施配置不健全不到位
自土地承包经营政策以来,大部分地区农业还是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土地分散经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程度较低,导致农田灌溉也是以家庭为单位依靠移动式灌溉设备为主,大部分地区的农田缺乏统一集中连片的管灌和微灌等节水灌溉基本设施,在某些配备灌溉设施的地区,也缺少了必要的精准用水计量设备。灌溉硬件设施配置的不健全不到位,导致了农业水价改革缺少硬件支撑平台。
1.3农业供水的水价偏低,造成了农业供水单位经营亏损,导致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
由于受传统农业免费用水思想和多年来低水价运行模式的影响,许多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农田灌区现行水价一直要远低于用水的供水成本,这就使得农业灌溉单位根本收不回来实际投入的供水成本,造成灌溉用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农田水利设施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来进行维护和管理,后续维护运行资金上的入不敷出,影响了已建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影响了农业灌溉工程的大力推广和持续发展,直接导致了许多农业供水工程单位参与水价综合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措施
2.1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科普宣传力度
针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主题召开一次有各村代表参与的研讨会,在会上与各个村的代表人物进行交流沟通,互相阐述各自的意见观点。政府这边可以委派专业的科普人员来对此次水价综合改革向代表进行深度的剖析,秉着节约用水的理念去推广水权这一概念和水价综合改革的深远意义。通过会议研讨,让村代表明白水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是需要大家一起去共同维护和有效利用的,真正从思想上彻底认识到水价改革的重要性,再由村代表回去向村民传达会议思想,从而提高广大村民对于水价综合改革的认可度。
2.2夯实农业水价改革的农田水利工程基础
围绕灌溉要求、找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加强工程建设,配套测水量水设施,落实节水措施,为各项机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完善农田灌排工程体系。抓好水源工程、末级渠系及田间配套等工程设施建设。
自流灌区,加大渠道防渗和田间配套力度,实现末级渠系标准化建设;提水灌区,大力建设输水干支管道体系,田间因地制宜增配软管或喷灌、微灌等设施;其它小水源工程,通过维修加固、完善配套设施等措施保障灌溉效益发挥。
(2)配套供水计量设施。按照经济适用、满足取用水管理和计量收费需要的原则,采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测水量水方式和方法,逐步完善用水计量体系建设。依据自流灌区、提水灌区及其它小水源工程运行管理差异,科学确定供水计量控制点,因地制宜设置量水槽、流量计等固定、半固定或移动式计量设施,采用“以时折水”、“以亩折水”、“按亩分摊”等灵活方式计量。
(3)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在蔬菜、果树、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作物种植区,配套完善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发展田间土地整平技术和深松整地、覆盖保墒措施,合理采用绿色抗旱保水措施,提升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2.3加强供水成本研究,确定合理水价
按照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和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水价政策和制度,规范农业用水的定价调价行为。由水利部门牵头,会会同物价部门,综合考虑各地水资源紧缺程度、供水成本以及用水户承受能力,合理制定供水工程各环节水价。鼓励各相关单位参照作物类别及农业用水量因地制宜推行分类水价或分档水价,经与用户协商后确定执行水价。实行分类水价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用水价格要高于一般经济作物,一般经济作物用水价格要高于粮食作物;实行分档水价的,以农田灌溉定额内用水量作为基准,按照“多用水多付费”的原则确定阶梯和加价幅度,逐步建立超定额累进加价,促进农业节水。
2.4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立足本地发展实际,着眼发展需求,适应发展形势,创新农业用水管理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和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
(1)健全农村基层用水组织。集中管理区域,结合灌溉单元特点及管理需要,鼓励发展镇村集体管理、承包经营、委托第三方等多种组织形式;新型经营管理主体区域,通过加强技术指导使之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分散管理区域,依托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村委及村级水管员的作用,确保工程发挥灌溉效益。通过健全管理制度、鼓励资本化运营、引导社会投入、抓好典型带动等措施,促进基层用水组织健康发展。
(2)深化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晰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主体。政府或其授权部门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产权核定、登记造册并颁发产权证书。根据实际需要,允许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按照“ 谁使用、谁管护”原则,确定工程使用主体和管护主体,审核、颁发农田水利工程使用权证书、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
(3)加强农业用水信息化管理。在具备条件区域,实施“ 互联网+”行动,推行数字化管理、精准化作业,促进农业用水管水向精细化发展。逐步配套相关设备设施,开发软件系统平台,逐步实现墒情监测、作物灌溉、用水计量、水费征收等信息化、自动化管理,全面提高综合技术用水管理水平。
2.5建立农业用水水权制度和节水奖励机制
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水资源用途管制政策,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分配农业水权,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按照“总量控制、以供定需、适度从紧、适当预留”的原则核定单位灌溉用水量,在保障合理灌溉用水额基础上,明确用水管理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或用水户获得的农业水权,并颁发水权证书,著名水源、水量、用途、期限、转让条件等,明确用水权利和义务。鼓励用水户节约用水,允许其将节余水量转让交易。结合实际需求和管理需要,制定可操作、易实施的农业节水奖励办法,调度各方参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现行农业基础条件下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都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认真总结探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从而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