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同时,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因为汉语是我国的母语,生活中使用较为广泛,造成了学生轻视语文学科的现象,把更多的注意力倾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因此,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性,改变学生错误的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语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习惯;高效。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习惯。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基本教学任务是 “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育工作者抱怨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其中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学生对语文习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如何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性,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好的习惯都能让人做事事半功倍。可以说,好的习惯可以改变命运,使人受益良多。而在语文的学习中,学生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会有利于其他方面的发展,有益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并使其终生受益。但是,习惯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而在反复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松懈和疲沓等各种消极心理因素的出现,这就需要通过某些心理因素的强化作用予以解决 。
1、明确动机。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能动力,学生有了明确的动机,学习就有了动力和方向,就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学习之中,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动机。
2、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也都明白:“兴趣的最好的老师。”事实证明,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根本。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
3、培养意志。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强化对自己意志的锻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按时完成既定的任务,以名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作为借鉴,以此督促自己,养成好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就语文学习而言,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具体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训练。语文基础知识涵盖的内容较多,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以养成记忆背诵名篇为例,背诵名篇是强化语文素养、提高读写能力的传统辅助手段,可以使用的方法有:
1、编写提纲图表记忆法。
语文基础知识涵盖的面很多,因此按知识的纲目分类可以有效的整理知识要点。比如: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
2、分解长篇定时定量记忆法。
即把长篇分解开来,一 口一口地“吃掉 ”。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因此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对讲过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复习,加强记忆。
3、突出中间部分内容记忆法。
背诵时,往往是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较差,所以,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间内容上 。
4、多渠道协同记忆法。
调动多种感官来进行记忆,如把念、写、看、听结合起来。 语文学科的知识点是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因此要学会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
三、 确定基本要求
为更有效地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确定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以此作为学生行动的规范。如,要求学生多读书,精读博览,多做思考分析;勤于练笔,自觉写日记;上课专心致志,踊跃发言等。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 巨的任务,需要有坚强的毅力,要进行持久的有意识的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
四、采用新颖的教学设计
新的教学理念能够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而是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如下尝试:
1、创设有趣的情境
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开展课本剧,让学生投入到课堂中,自己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创设一些问题,通过追问学生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
2、借助信息技术,搭建分享平台
比如在作文课中,可以将学生带入到信息技术教室,要求学生迅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直接写到电脑上,老师巡回指导,观看。要求学生40分钟必须完成800字。学生写作完毕,利用电子教室功能,迅速共享。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然后由同学们发表见解,做出评价。
总之,想要将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必须首先先对每一种教学方法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进行灵活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12期
[2]唐正序 冯宪光,《文艺学基础理论》,四川大学2003.7
[3]陈灿,《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
[4]沈阳主编,《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