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哲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理论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使师生和谐共处,共同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主体间性的内涵审视,可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教师主体性发挥不充分、学生主体性缺失、课堂互动交流不足等问题,建议教师应更新观念,做好学生的“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交流、对话,以不断提高教学品质。
[关键字]主体间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路径
引言
近代以来,主体间性理论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并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发展。该理论强调主体间是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语文课堂不是教师作为单独主体的活动,而是其与学生共同交流、分享的活动,因此,对“主体间性”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实为必要。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
“主体间性”一词于20世纪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此后国内外学者对“主体间性”展开了深入研究。我国的许多学者也对“主体间性”进行了自己的解读。学者郭湛认为“主体间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1]有的学者认为,主体间性是建立在主体性之上的概念,主要研究两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可以说“主体间性”是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的,强调双方都具有主体性,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及沟通的交往对话关系。[3]
在教育领域,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4]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双方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关系在实践中的发展。
二、主体间性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主体性发挥不充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无法很好地发挥主体性。一些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不够深入,不会自由选取、组织教材的材料,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是盲目地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授课,从而把自己变成了教材复述者。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把教学当成一种被迫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教学时,随意按照一些现有教案进行教学,课上并不能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没有做好学生学习“引导者”这一角色。这就使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把本该具有生命力的教学变成简单枯燥的讲解和训练。
(二)学生主体性缺失
在主体间性的视域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尝试者和探究者。但在传统模式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学生很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很多时候教师“说”得更多,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多说无益,还会影响教学进度。此时师生处于不平等关系之中,学生只能被迫跟着教师的进度展开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他们便失去了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和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致使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严重危机。
(三)课堂缺乏互动交流环节
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加快了教学进度,在授课时只重视重要知识点的讲授,从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开展教学互动的材料,但有的教师却一带而过了,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得不到很好的交流,更多时候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因为缺少互动、交流环节,学生无法及时将自身想法与接受新知的程度反馈给教师,教师也无法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教学效果可能是不尽如人意的。
三、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交往的有效路径
(一)不断更新观念,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在交往中共同进步的活动。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把学生当成是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的对象,并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树立主体意识,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感到疑惑的地方,先倾听学生的见解,再用言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通过倾听,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言语中获得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还要发挥创造性,培养自己理解、解读教材的能力。教师不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做出具体的调整。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不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上六年级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编排的限制,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请学生中正反方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能力,规范辩论赛的流程,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辩论赛情境。而教师在这过程中也能体会到不同思想碰撞带来的乐趣。
(二)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
主体间性赋予了“学生”更为深刻的内涵,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教师与同伴的交往者,知识的探索者,课程的参与者。但对于这些新的角色,学生可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逐步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师生共同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新的教学形式,布置一些任务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进行主体间的交往,让学生的身心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上《十六年前的回忆》这节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主动探索答案;在正式授课时,教师可以请一个小组分享自主学习成果,让他们试着体验“小老师”的角色,使他们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当教师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时,课堂上学生积极回应课堂,师生之间会形成你来我往的思维共鸣画面,教与学会得到质的飞跃。[5]在小学语文课堂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时,要尽量放低姿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在倾听的同时可以适时给予肯定与启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积极参与课堂的乐趣,促进学生发现、认同自己的主体地位,树立起主体意识。
(三)增设互动环节,引导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参与到课堂之中,只有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和交流,双方产生思想碰撞,学生在其中得到启迪,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增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积极创造有利于增加交往的情境,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进行正确交往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参与,充分交流与合作,切实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结语
“主体间性”理论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使以往由教师单一主导课堂的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构建语文课堂的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新的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与学生共同打造新型交互式教学模式,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35.
[2]佐媛.主体间性理论与情境体验教学实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36(06):128-130.
[3]王晶.师生主体间性视域下的中学德育教学过程探析[D]. 济 南: 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吴岳军.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J].教师教育研究,2010(2) : 40-43.
[5]庄玉昆.教学双主体“共存·共享·共生”关系辨识[J].教学与管理,2017(0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