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语文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基础,强化有效的课内阅读教学是重点,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是有益补充。
关键词:语文教育;初中学生;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主要功夫在于“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反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知识本位教育观的导向和现实中考压力的影响,我们过分地侧重于一种“技能”训练,想方设法地训练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些分数,因此培养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然,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更是令人担忧,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缺少指导,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放任状态。二是学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三是学校图书虽多,但都是一些旧书,时代性不强,自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使学生无课外书可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四是学校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五是没有热爱读书的家庭环境。家长把学生看的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是浪费时间。六是缺乏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过去一言堂的现象,让我们的阅读教学设计向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的方向去发展。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基础
英国著名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如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体会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就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理解抗日英雄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呢?学生就在按照自己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环境描写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着深远的寓意,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分析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就丰满了。有的说老头子是有爱心的也是爱国的,你看他对大菱小菱就像对自己女儿一样好;有的说老头子因为爱国才敢出入自如的穿梭在芦苇丛中,不怕日军;有的说过于自尊与自信不好;有的说如果不过于自尊与自信就没有后文对日军的复仇……可以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老头子的形象是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只是各自的理解与分析存在个体差异。
二、强化有效的课内阅读教学是重点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自读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
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三、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是有益补充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地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再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阅读一本书,可以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使人站在世界的制高点;阅读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从容应对快速变化时代的挑战,增进人类的智慧,焕发创造的活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