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卢刚
[导读] 语文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摘要:语文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知识覆盖面非常广泛,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所体现,并在中考中占有120分的大分值,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与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重担。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却受到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学效率偏低,教学效果不佳。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去构建高效课堂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知识点繁杂,不容易形成知识系统。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语文知识琐碎性特点的影响,畏难心理抬头,且不愿意在语文知识中投入足够的精力。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率不足,且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逐渐消耗殆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构建高效课堂,需要从开展趣味教学、巧妙设质疑问、活用微课技术、注重基础教学、提升备课质量五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
        一、趣味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师想要逐步完成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却不能够将学生的兴趣重视起来,忽视学生学习兴趣能够对课堂教学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味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单向的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成绩,但这种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步丧失,进而与构建高效课堂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
例如,教师在执教《智取生辰纲》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让多媒体教学设备成为教师的助手。在课前,教师从互联网中下载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段,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本课的内容有大致了解。此后,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视频中的故事情节一一对应。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生对电视剧的兴趣转化为对课本内容的兴趣,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设质疑问,活化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的成绩提升,更有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而这一举措必须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思维能力的基础上。由此可见,思维行为与思维能力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带动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通常来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使用提问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而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恰好是学生产生思维行为的过程,教师则可以抓住这一要点,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执教《孙权劝学》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将课文的题目书写在黑板上,并向学生提问:“孙权使用了怎样去劝导吕蒙学习,让鲁肃认为他不再是吴下阿蒙,对他刮目相看呢?”学生无法回答,而教师则需要带领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在经过教师精讲课文,学生深入的学习后,这一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此后,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孙权劝学的故事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启发?”今后同学们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学生便能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深思熟虑后给出一个大致的学习生涯规划。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有效的引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利用开放性的问题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活用微课技术,凸显学生主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互联网的浪潮中,视频技术不断进步,众多优秀教师将视频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便诞生出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依仅仅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与课文的背诵,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鉴赏能力的发展,难以获得自主思维空间。而使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的改善这一现状。在课前,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遇到问题时,便可以暂停视频,引导学生做笔记或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如,教师在执教《月下独酌》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根据课文内容录制一段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去传授诗歌的情感、诗人的心境等要素,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在微课的视频中,教师则可以结合图画、音乐等多方面的元素去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进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视频中,教师要着重突出诗歌的含义、主要内容、艺术价值等内容,并能够结合历史资料去剖析诗人写下这首作品时的背景,并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空间。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中集思广益,查漏补缺,进而促进教学效率与效果的全面上升。
        四、注重基础教学,提升知识储备
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构筑语文知识体系的“砖瓦”,避免“空中楼阁式”的学习与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基础教学,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今后更加深入、困难的语文学习过程打好基础。
例如,教师在执教《岳阳楼记》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将文章中的通假字:“具”通“俱”、“属”通“嘱”列举出来,让学生在了解字义的前提下去学习文言文语句。在句型、句式方面,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让学生知道“文言文怎样说”。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教师可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则调整文言文语句的语序。如,状语后置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调整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迁客骚人,多于此会”。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够准确的抓住特殊句式中的各个成分,逐步形成语感,对学习过程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升备课质量,完善课堂体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是否优质的完成了备课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换言之,全面、细致的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但很多教师却视备课为工作负担,敷衍了事,导致高效课堂的构建进程受到阻碍。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流程入手。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的方式,精准的定位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借助互联网、教辅书籍等工具寻找突破方法,与此同时,要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在教案上,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上”。另外,教师需要在备课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流程,让语文课堂更有设计感与代入感。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不断的寻求更新颖、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并将这些教学方式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才能最终达成构建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沛.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7(17):35-36.
[2]顾天年.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刍议[J].甘肃教育,2017(11):51.
[3]杨忠伟.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173-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