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破冰式"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刘梅
[导读] 本文针对课堂上鸦雀无声,无人发言,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分析探究
        摘要:本文针对课堂上鸦雀无声,无人发言,老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分析探究,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探讨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改变“冰封”课堂异象。
        关键词:语文课堂  发言  教学策略 思维 气氛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教学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对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然而,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课堂“冰封”的现象却比比皆是,一堂课上,举手发言的同学寥寥无几,甚则是鸦雀无声,这种现象,成了身边众多同仁遇到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通过和大量的学生、家长交流,认真分析了原因,也尝试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总算有了些眉目。
        要使学生积极发言,我们得首先了解学生不发言的思想障碍,只有消除了这些障碍,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经过调查分析,我认为学生发言不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怕答错。这是学生反馈最多的原因之一。很多学生不回答问题,就是怕答错问题会被老师批评,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孩子越大,他们特别看重同龄人的评价,课堂就会越沉寂。
        2.畏难情绪。如果问题简单,回答人数相对较多,一旦问题难度较大,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太难懂,于是就懒于思考,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3.性格内向。由于我地留守儿童数量较多,不少孩子性格趋于内向,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善表现,不爱交流,所以在课堂上更不爱发言。
        4.从众心理。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经常说“人云亦云”,然而在课堂上,却往往会出现“人不云我亦不云”的普遍现象。毕竟表现欲望强的学生并不那么多,大家都不说,我干嘛要说呢?还有的学生认为,不管怎样回答问题,老师最后肯定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于是你看我我看你,只剩下老师演独角戏。
        找到了原因,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入手去解决这个难题,怎么才能让学生投入课堂,积极发言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应当重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以教师人格和情感的力量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上你所任教的学科。我们要关爱他们,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他们在课堂上才不会对老师有一种距离感,从而更加释放自己,畅所欲言,课堂沉闷的气氛才会有所缓解。
        2、多鼓励,少批评。首先我认为,教师微笑着去上课,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其次,对学生的回答,我们一定要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当然,教师的评价本身就是一门艺术,精彩、生动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兴趣盎然;反之,简单、低效的评价会使学生心灰意冷。

面对学生精彩的课堂发言,很多教师用诸如“很好”“真棒”“你真行”的评价语,或者让学生拍手鼓掌等,这样的评价模式固然可用,但是也显得太过单一、流于形式,教师更需要认真聆听学生回答,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给出合理而中肯的评价。特别是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多用鼓励性、赞美的语言,微笑倾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树立自信心。当他们的回答有错误,或是偏离主题不着边际时,不要简单否定,或是打断学生发言,这会挫伤他们积极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教师要采取宽容态度,根据学生的错误,发现知识或能力方面的不足,给他指引努力的方向。
        3、引导充分预习,垫定知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不能苛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对教学内容不熟悉,课堂发言也就无从谈起。一定要避免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充分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文预习,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才有学习的信心,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才敢于举手、乐于发言。
        4、有效设疑,关注全体。首先,由于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层次有高有低,差生答难题,肯定答不出,自然不会作声;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题目,又会觉得乏味。所以提问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层次,分别要求回答不同的问题,哪怕是同一道题目,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位同学都处于一种“跳起来摘苹果”的积极状态中。其次,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既要做到简洁高效,也要考虑到范围适当,要领准确。问题范围太大、太宽泛,或要领模糊,他们往往感到难度大无从回答,我们可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先回答小问题,再集合起来回答大问题。有些问题,后进生一时思考不出,我们要耐心启发,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同时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运用一些引导性语言,指引他们的思考方向,帮助他们逐步过渡到最后要回答的问题上,从而增强后进生发言的信心。
        5、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提问的习惯,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培养学生提问也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培养主动学习的好途径。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思维方法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思维的发散性即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研读,思考和探索,以期获得多种解答,最终获得新的理解。日常课堂的思维训练,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课堂的氛围,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有了新的认识,就有了表达的冲动。
        6、充分利用一切手段,使课堂气氛活跃,教会学生发问。学生发言的积极与否,说到底反映了学生的课堂投入程度、问题关注程度、思维的活跃程度和成就的满足程度。老师们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勇气和兴趣,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比如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利用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声、画一体,调动学生兴趣,从各个方面去叩开学生的心扉,促进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拥有欲望去思考,拥有能力去表达,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我们的课堂才会火花四溅。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孩子的认真思考、大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决定着孩子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了,那么学习效率和质量就会提高。培养好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顺利“破冰”!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年1月颁发
[2] 范淑萍.小学生良好性格养成之我见[J].现代交际,2013,No.36810: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