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辉煌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机会。但在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充足的师资力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得不到有效地提升。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及时督促,很难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乡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乡村 小学 语文教学
在目前,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创造财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这就需要语文教学要真正地交出质量,让学生培养综合素质。但在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落后以及父母监督的缺失,很难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对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综合来看,目前的乡村语文教育有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心态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提升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学。
一、引入温馨画面,关怀学生心理
由于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生从小缺乏足够的关爱,容易产生消极、自卑的心里,甚至会经常与家人产生矛盾。学生的这些不良心理很容易造成自身厌学的情绪。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具有亲情教育意义的作品进行丰富的情境体验,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场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从温馨的亲情画面中体会到父母生活的艰辛与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能够听从家长的教导,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事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感受亲情的温暖。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中作者谈论伯父鼻子的片段。学生能够通过“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等动作和神态描写体会到鲁迅作为作者的伯父对作者亲切的关爱。又比如,阅读鲁迅为拉车夫包裹脚的片段后,学生能够体会到鲁迅对于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生活中与家人共同经历的一些片段进行回想,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炎热的夏天在田地里劳作,汗流浃背,在寒冷的冬天外出拉送货物来挣钱的场景。也能够联想到自己不听从父母的教诲让父母十分伤心的场景。从这些场景的回想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能够认真听取家人的教导,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视野
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在乡村地区,由于学校经济条件不足,图书资源比较匮乏,学生缺乏充足的阅读条件,自身的知识储备得不到有效地提升。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尽量打造阅读化的课堂,在课堂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丰富的拓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前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丰富备课内容,在课堂中为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知识引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例如,在学习《草原》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丰富的课外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原文讲述的是作者老舍在草原中进行友好访问的过程。教师可以对此多多方面的拓展。比如,教师首先可以对老舍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老舍原名舒庆春,祖籍北京,满族人,作品有《骆驼祥子》等。而阅读了“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等句子后,教师可以引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诗歌,为学生介绍内蒙古草原的地形地势以及气候降水等知识。学生能够对此产生美好的向往,更加投入地听取教师的讲解。又比如,教师还可以对文中蒙古族的奶茶喝奶豆腐等食物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定的美食知识。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丰富与奇妙,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从而具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更加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开展课堂活动,进行自我表达
乡村地区的学生由于交通相对闭塞,普遍缺乏与人交流的意识与技能。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正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对于固定的知识点的背诵,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讲解,自主展示等环节地开展,造成学生表达能力不足,课堂氛围沉闷。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而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参与进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学习《学弈》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一下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表述为:两个人同时学习下棋,但一个人专心致志,很快提高了技艺,另一个人不能集中精力,最终一无所成。在表述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称赞,让学生感受到表达的成就感。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全文进行诵读。学生可以用悠远的语气体现出古风古韵,用大方的仪态表现出自信的样子。在诵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合作诵读和集体诵读等方式,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一类棋谈一谈感受。一些学生可以讲解下棋的基本走法,一些学生可以讲解棋子的材质,一些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喜欢下棋或者不喜欢下棋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表达活动,学生能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更加自信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提高学习的动力。
四、鼓励实践运用,进行综合提升
乡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生活方式比较单一,对于学习语文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机会进行认识,因而容易轻视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也由于过于注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造成学生单纯为了成绩而学习,难以提升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通过在具体的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来体会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有动力地进行语文学习。
例如,在学习《竹节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只竹节人。学生可以阅读“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等段落,参照文中的方法制作出一只竹节人。在制作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本篇课文的知道,大家能够做出竹节人来吗?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指导作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注重通过语文学习来掌握多种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乡村地区的语文教育存在着各方面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多方面的思考进行调整与改善。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资源、学习心态以及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入手,为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广泛学习知识;通过亲情教育改变学生厌学的心态,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通过自我表达和生活实践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自信心和优秀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多种方法的实施,农村语文教学能够摆脱固化的模式束缚,真正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常蓝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J];新课程(中);2017年12期.
[2]陈丽;农村高年级留守儿童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小学教学参考》,2017年06期.
[3]刘新;还原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
[4]陈媛;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障碍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