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人文素养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且语文科目在中考内容中的比重极大,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并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苦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不高。那么,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去改变这一现状,使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八年级;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初中分为三个学年,也是三个阶段,七年级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入门,而九年级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汇总与复习,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八年级处在这两个阶段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否更快的适应难度逐渐加大的学习过程,能否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八年级的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提升知识储备、活化学生思维、完善课堂体系三方面入手,并以此作为开展八年级教学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夯实基础,提升知识储备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脱离基础知识的积累。若是将语文的学习过程比作一座大厦,基础知识便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所必需的“砖瓦”。教学活动若是脱离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便会形成“空中楼阁”。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教师倾向于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导致学生不能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为了避免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更加深入的教学与学习做好准备。
例如,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工作分为字、词、句三阶段展开。在课堂中,教师将文中的通假字“要”通“邀”,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了解单字的含义之后,再去翻译相关的句子,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词句。而在特殊句式方面,教师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则还原句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如,主语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还原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这样一来,学生便能逐步形成文言语感,进而更好的掌握教师所要传递的语法知识内容。学生一旦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教学效果便会提升,同时能够对课外阅读与练习形成反馈,进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巧设疑问,活化学生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想要帮助学生的成绩不断提升,就必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更加充分的思考,要满足这一条件,学生必须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换言之,思维能力与思维行为二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共同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来说,教师会在课堂中向学生提问,并以此检验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成果,而学生作答的过程正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巧妙的设置提问中所使用的问题,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对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例如,仍以执教《桃花源记》一课为例,教师在成导入环节中,写下课文的题目,并向学生提问:“一位渔夫误入桃花源,他在桃花源中看到了一幅好光景,同学们可以猜猜他看到了什么吗?”学生由于没有学过本课内容,无从作答,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初步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此后,教师便可深入讲解这篇文章,待教学任务完成后,再次向学生提问:“陶渊明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乌托邦的美好图画,那么,同学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桃花源存在吗?”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各抒己见,思维活跃程度极大的提升,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三、认真备课,完善课堂体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阵地,教师是否高质量的完成了备课工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换言之,备课工作完成的优质与否,是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的必备条件。但在现实中,部分教师却将备课工作视作一种工作负担,敷衍了事,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受到难以逆转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断的提升备课质量,以完善课堂体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备好教学内容,不断的深入挖掘教材,精准定位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借助互联网、教辅书籍等工具,寻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同时,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在内,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让学力不足的学生吃得上。另外,教师还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让教学流程衔接更加紧密,使语文课堂充满设计感。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更好的开展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首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今后更加深入、困难的学习过程奠基;其次,要巧妙的运用课堂提问环节,巧妙的设置问题,用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行为,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最后,要不断的提升自身备课质量,为学生带去更加精彩纷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张连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N]. 发展导报,2017-10-27(036).
[2]冯景兰.初中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策略[J].教书育人,2017(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