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其中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块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呢?笔者认为新时期必须探索阅读有效教学方法,实现新时期阅读课堂的改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有效教学;写作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无不强调了多读书有益于写作,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要想从小培养学生们的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课程教学这一教育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去研究有效教学方法,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实践进行论述。
一、巧用信息技术教学,增加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有意注意时间较为短暂,要想最大程度集中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教师必须要让自己的课堂能够吸引到他们的兴趣。此时,我们就要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了,信息技术功能多样、特色鲜明不仅仅便利了教师的阅读教学也打造了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体验,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参与阅读课堂的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泊船瓜洲》,古诗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其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和深刻,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作者王安石的一些知识,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在钟山(今天的南京)长大,自然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借助视频的介绍方式,不仅仅可以在短视频内输出更多的信息量,还能够增强语文课堂的直观性。
在本作品中,提到了京口、瓜州、钟山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很多学生有些懂不懂作者到底想要表达的意思。此时我们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边分析,一边利用计算机画图工具进行画图,从而帮助学生们更清晰地感受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此时学生们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作者成长背景,自然不难去理解本诗想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去理解创作背景、文章主旨,从而增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二、设置探究式阅读,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学习离不开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也是这样。
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们必须养成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的习惯,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去设计一些思考问题,鼓励学生们自主阅读,采取“勾画圈抹”的方式找到答案,梳理自己的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在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设置如下的思考问题:1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2诸葛亮向谁“借箭”?3.“借箭”的结果是怎样的?问题的设置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们去盲目地阅读,读完他们什么也记不住的情况。而且,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们也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思路,才能够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
三、巧妙设置课堂互动,深化学生对主旨理解
课堂上离不开互动,为此教师要能够结合所学内容去设计一些互动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潜能,那么自然可以引导学生们去凭借自己的思考、分析、感悟去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思想。同时,互动环节的存在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感受到不一样的语文学习,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本课是一篇古文,教学目标在于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组织学生们尝试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们设置了“情景表演”的一个环节,请学生们现场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鼓励学生们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说一说,演一演。借助如此环节,增强了学生们与文本、与其他学生的互动,在表演中,学生们内心深刻明白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的道理。有的学生还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去谈论自己身上曾经发生过的自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帮助学生们深刻理解本文的思想主旨,并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
总之,学校作为主要教育场所,特别是语文学科教师,承担着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寻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和切实的方法指导来改革阅读教学工作,构建高效阅读课堂,推动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芳,宋远航.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6):193-194.
[2]李亚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J].学周刊,2016(25):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