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管是什么学段的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当中都占有核心位置,让学生阅读很多的书籍,经常进行阅读训练,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语文知识储备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鉴于此,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策略,还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板块推进;挖掘文本
小学语文的阅读课程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点,阅读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阅读不应该只在课堂上,阅读应该是每天都要进行的事,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优化阅读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鉴于此,笔者就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期和各位教师共同学习与借鉴。
一、深入理解原文,板块推进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要试着自己先解读课文,不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得,而且关注遣词造句、独特的表达以及篇章结构。一边读一遍思考,如果让我来教学,我会“教什么”,我会“怎么教”。
比如,《草虫的村落》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课文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作者置身于田野乡间观察小虫子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所产生的联想。文笔细腻,字里行间充满情趣,表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基于对原文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其教学分为四个板块:读者意识,不可或缺;虫之情趣,文之情趣;缘文入境,表达情趣;品味“意义”,感受意蕴。四个板块,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推进,使教学渐渐走向文本的深处,引领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在学生自主读书,潜心会文之后,进入交流环节。有了之前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品悟其中的情趣,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时而给予赞扬肯定,时而点拨引导,时而创设情境,展开对话,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品味字里行间的情趣。
二、挖掘文本的深度与广度
能够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是非常经典且精彩的文本,这些文本无论是在思想境界上,还是文学艺术上都具有非常高的成就。可以说,这些文本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也是非常具有广度的。因此,想要在细细品读中感悟文本思想核心等,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挖掘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使之对文本内容形成横向、纵向上的综合认知,进而对文本本身产生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详细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对文本作出正确的解读与评价。
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文中所写的两三件小事,并让他们说说作者如何通过这二三件小事的描写来实现“以小见大”,进而将鲁迅先生的为人处世十分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的?这些思考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纵向上、也就是深度上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生平事迹(课文提到的除外)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对鲁迅先生产生全面且客观的认识。这些对学生来说属于横向上、也就是广度上的认识。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从文本内容本身的深度、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深刻的解读与剖析,又要引导学生回归文本。
三、创新提问内容,指导学生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课文在描写上、叙述上平平淡淡,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和力量。小学生人生阅历尚浅,很多东西难以品味的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挖掘。
比如,朱自清的经典散文《匆匆》,本篇文章语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通过细腻的描写,依旧成为了一篇经典之作。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青春年少的小学生自然不会感慨时间流逝之快,相反他们有时还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希望时间能够快一点,自己能够早些长大。所以,对于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慨叹,学生是不会感同身受的。这篇文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珍贵,能够更好的利用时间。文中提到:“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据此,笔者让学生算一算大概有多少日子从自己的手中溜走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算出来后,笔者让学生想一想,这个逝去的这么多天里,可有哪一天是记忆非常深刻的。学生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些恍惚了,显然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时光一去不复返。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要在学生心理、生理上迅速成长的重要阶段给予其正确的阅读指导,能够通过文本的阅读,让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参考文献:
[1]杨红英.浅议如何在新课标下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7):146-146.
[2]罗朝东.浅析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J].当代教研论丛,2017(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