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分数应用题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教学难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在教授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讲述有关知识,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提升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并逐步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举一反三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分数应用题的特点是,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学生难于理解。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逐渐提升一题多解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对如何进行分数应用题一题多解教学,提出了以下方案。
一、结合实际,挖掘教材
小学生刚刚离开家庭庇护,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同时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新接触的数学知识感到枯燥与吃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的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利用实际案例讲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发现数学魅力所在,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分数应用题中,往往会涉及“折扣”这一个词语,对于学生来讲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可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进行日常教学。教师可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折扣知识。这样学生通过学习,使学生知晓所谓的折扣实际上现价占原价的百分比。通过这种方式技能掌握数学知识,又能为自己带来实惠,因此学生对这类问题充满兴趣。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教师可结合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事例教授这个知识。例如,有一种钢笔售价均是十元,第一家店按八块销售,第二家店每买三支送一支的策略出售,请问两者哪一个更实惠?学生们通过计算对比,可知当购买数量小于三的时候第一家店划算,当购买数量大于三时,第二家店划算。通过这个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便利条件。
二、正确引导,养成习惯
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前提是准确审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改掉相应的坏习惯,将日常的审题技巧传授给学生,提示同学在读题时应该注意重点词句,教会学生在审题时,通过比较相关的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逐渐把分数应用题中的复杂问题转变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对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转化
例如,在讲述相关的数学应用题老师可以设置下面问题:排球的价格是一百元,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五分之四,那么篮球的价格是多少?教师在讲解前,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审题,找出题中的分数关系找到,并列出的相应关系,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相应的关系式。并根据关系式得到最终的结果,进过一番运算我们可以得出篮球的价格为八十元。同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老师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题目进行相应的改变,排球的价格一百元,是篮球价格五分之四,问篮球的价格是多少?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将把数量关系转变为文字。通过相应的文字讲述使学生了解相关题目,通过谨慎的分析最后得到一个篮球价格为一百二十五元。通过这样变换问题的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洞察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三、举一反三,发散思维
分数应用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分数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数应用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让学生不断尝试新的解题方法,从而开阔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合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一举两得。
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比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现在有一所小学有学生经过统计一共有三百六十人,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五比四,光明小学有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然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寻求解题办法。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到相应的解题方法。经过询问,教师得知进场使用的方法是先求出一份,再求男生占的五份和女生占的四份分别有多少人,最终求的男生二百人,女生一百六十人,同样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把各部分数的比,经过思考转变为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并最终得到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监督,适时进行课堂小测,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不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首先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结合生活实际,深度挖掘素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其次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例题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 蹇小宁.简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6(48):69.
[2] 严从华.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