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掌握知识和技能。但是数学具有较强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导致学生不愿意主动走进课堂。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学生面临的困境和学习需求来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性;参与;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生接触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所以在学习中,他们更愿意追求新的形式和新的体验。然而数学学科枯燥复杂,且一些教学手段与当前的教育环境格格不入,不能发挥太大的效用。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争取打造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1.设计数学游戏,呈现趣味课堂
数学本身就是枯燥复杂的,如果教师的教学态度过于严肃死板,只会加重课堂的沉闷氛围,消磨学生的学习激情。并且,小学生的学习观念尚不成熟,其学习态度往往被兴趣所左右。而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并且在游戏中,学生更愿意释放热情、发挥潜能。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妨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动态适当设计数学游戏。从而呈现趣味的数学课堂,促使学生积极融入到探究过程。
例如:在《2、5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的导入环节,我便给学生设计报数游戏。其形式如下:我选十名学生上台,使其站成一圈,从某位学生开始按照顺时针顺序开始报数。规则是在遇到2或5的倍数时不能说出这个数字,而是以拍手代替。这个游戏简单有趣且富有挑战性,学生纷纷主动请战。而在几轮游戏过后,我向学生提问:“大家有没有快速判断一个数字是否是2或5的倍数的技巧?”这时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发现,比如:个位上是2的数都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5的数都是5的倍数等等。于是我便让学生打开课本,去探索更多的游戏技巧。在游戏的感染下,学生积极响应,主动探索课本上的知识内容。从而顺利完成导入工作,并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开良好开端。
2.构建生活情境,营造亲切氛围
数学源于生活,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所以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能从生活的很多场景中发现数学知识,也能从一些数学知识中寻到生活的影子。而相比于严肃枯燥的数学课堂,小学生自然更愿意亲近生活,愿意投入到对生活问题的思考之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给学生构建相应的生活情境。争取为课堂营造亲切有趣的氛围,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借助熟悉的生活图景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我便给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包含三角形的物品,比如:晾衣架、折叠梯子等等。并让学生分享使用这些物品时的感受,借此创设生活情境。然后我让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结构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如果设计成长方形使用起来是否方便?”在生活经验的启发下,学生很容易便能意识到三角形结构具有稳定性。而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便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商品,标明价格。然后让学生担任售货员、消费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在购物场景中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训练。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和实用,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好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探究。
3.加强小组合作,激发思维碰撞
小学生心性活泼,在学习中不喜欢受到太多的约束,而是渴望自由独立。但是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为学生承揽大部分探究任务。进而侵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限制了学生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的发展。为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妨大胆放手,以小组合作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争取给学生打造自由民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自由交流和协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内容;同时促进生生互动,引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从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便让学生合作探究。首先我指导学生合理分组,并给每组下发一些圆形的物体,然后我提问道:“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是多少?”这时各组学生便对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展开讨论,最终提出绳绕法和滚圆法,并利用这两种方法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接着我继续提问:“如果要测量圆形操场的周长,我们还能使用这两种方法吗?”这一问题成功引发了学生之间的冲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绳子丈量操场的周长,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寻找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便让学生认真观察之前记录的数据,探寻计算圆周长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进而强化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
4.实现多元评价,保护学习动力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保持参与课堂探究的积极性。但是,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总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使得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就要落实多元评价。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争取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全面的认识,并保护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我不仅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方法、与他人协作的情况进行点评。而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我更加注重发掘他们的优点。比如在探究“梯形的面积”时,有些差生并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我会对学生的绘图能力、学习毅力、向他人请教的精神进行评价和鼓励。而除了由我对学生进行评价外,我还会让学生进行自评、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借此丰富评价的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课堂表现。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并保护学生的个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唤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活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方针,争取构建生动活泼且具有思想性的课堂。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许方.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发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8):27.
[2]郑受富.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09):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