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学校不断深入,学校教学课堂逐渐由传统教学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发展,教学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由于生长环境以及基础水平的不同,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也不尽相同,为了缩小教学差距,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改革的引导下,差异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也越来越被重视。初中数学是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科目,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学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将简单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素质教育;差异教学;初中数学
差异教学是一种考虑学生之间学习差异性并针对差异设计教学课堂的创新型教学理念,是改进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有效方式。根据学生之间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缩短同学之间的差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由于基础水平的差异,会导致在初中数学这门课程上产生的差异较大。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以及学生差异性的存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过于注重成绩,给予成绩好的同学比较多的关注,这种情况会打击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质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学的有效策略
1.1针对学生之间个体差异,阶梯化设置初中数学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课堂是按照统一教学目标展开,以老师主导的课堂,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授课,忽略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没有针对性。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的设计和展开教学课堂,正确科学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指导老师开展教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阶梯化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课堂的包容性,使得各个学生在教学课堂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指导和发展。阶梯化教学目标就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来设置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老师在开展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将课本或课后习题划分难度等级,难度等级较低的习题或知识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对于难度等级较高的习题,老师可以要求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掌握。如果为全部学生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基础较弱的同学会跟不上进度,失去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基础好的同学得不到更有效的指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采取阶梯化教学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1.2提倡合作学习,相互帮助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老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可以采用合作分组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分组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现状保证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成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在分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性格互补,不能在帮扶过程中两个内向的孩子在一起,一个不敢问一个不好意思讲,这样成立帮扶小组的意义不大。在帮扶小组开展过程中,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可以通过帮助同学巩固课堂知识,并且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基础弱的同学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针对性的帮助,一个班的同学很多,每个同学遇到的问题也不同,通过老师一个人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有困难的,小组学习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3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正确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传统评价体系是以书面试卷方式来进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在学习过程中擅长的领域都不相同,以考试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片面,考试成绩不好的同学也有可能自信息会受到打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差异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鼓励每个同学在学习中的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老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标准,只要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获得进步就应该提出鼓励,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应该采用有效策略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9,(38):74-75.
[2]吴同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学的探究[J].考试周刊,2020,(17):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