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应更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究的课题。通过探究式教学,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向学生教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与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要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未知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研究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课堂;小学数学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能够满足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所提出的新诉求,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与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独立学习能力。在当前阶段,仍有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采用老旧的教学模式,并未结合新型的教学理念,对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呢?下面,笔者就据此问题与各位同仁进行探讨,以期本论文可以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开展归纳可借鉴经验。
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与探究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许多理论与知识够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并通过所学的知识为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因此,教师应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并强化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习吸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究意识。
例如,在教授《千米的认识》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笔者首先通过PPT课件为学生展示公路上的路标指示牌,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样的道路指示图吗?上面的47KM代表什么含义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积极发言,随后教师进行总结:“我们通常在计量较长的路程时,可以用千米来当做计量单位,KM表示的就是千米,也可以叫做公里。”通过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促进数学课堂效果的提升。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究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能够更好的尊重学生的想法,增加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有效地划分学习小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突出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教授《认识时间》这一部分的知识时,首先笔者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并为他们展示了关于“钟面”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观察说出钟表上都有什么?其中一共有多少大格?每一大格中又有多少小格?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深入学生之间进行辅导,及时维持课堂的有序性,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通过小学合作,学生就能够与处于不同数学水平的同伴进行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仅使学生高效掌握了关于钟表的知识,还促进小学生合作意识的提升。
三、创建有效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数学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建生动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的欲望,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实际需求,为学生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探究情境,比如在教授过程中加入一些游戏场景,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认识人民币》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大龄学生参与模拟商场购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体会用人民币进行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这样一来,不仅增加学生对人民币的币值与其商品功能的了解和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购物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达到根本教学目的。
综上所述,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打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时的学习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小龙.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5(178).
[2]方欣.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