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且具体学习的主要阶段。数学在小学众多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很多小学生在提及“数学”一词时常常会感到一定的恐惧,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切实以学生为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在此,本文从四方面出发来对小学数学进行了具体探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游戏;
小学阶段处于学生的学前教育和后续系统教育过程之间的过渡阶段。显然,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枯燥、过重的教学任务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感,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尤其是对于抽象的数学学科来讲。为此,开展高效数学教学至关重要。数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以游戏教学法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似乎对学习没有清晰的了解,他们的思想更加集中在“玩”上。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和集中度并不那么强。这导致的结果是,大部分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较差,课堂活动性不高。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行为、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枯燥无聊的课堂教学将导致其无法积极参与课堂情。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兴趣需要,融入他们喜爱的方式,而游戏就是一种小学生喜爱的方式。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融入一定的游戏,让小学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学加与减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对于枯燥的运算兴趣并不大。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运算小游戏。在运算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算术转换为小动物的模式,如将“2+2=?”转换成“两个小兔子有几只耳朵?”让学生看到图片并思考知识,从而在完成数学练习的同时完成游戏。又如,在教学“分类”时,由于很多小学生没有“分类整理”的基本概念,但学习分类可以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省去很多麻烦,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分类方面注重发展他们的技能。教师可以开发一个分类游戏,使学生学会对游戏中的事物进行分类,从而锻炼他们进行分类的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把很多三角形和矩形图案放在一起,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类,分得最快的人可以得到一朵红色小花。学生们为了在游戏中取胜,在分类过程中都非常谨慎,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二、利用问题加强学生的思考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学习难度大,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单纯讲解,学生则会被动地听。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分析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培养。而问题探究教学法要求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出一定的关键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学习,并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进行讨论和思考问题的实践来增强学习效果,同时问题也有效地架起了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
例如,在学习“变化的图形”一课知识时,教学内容涉及轴对称图形,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理解,教师事先准备好几张蜻蜓、窗花等图片,然后问学生:“大家能谈谈图片中事物的形状吗?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教师应该继续问学生:“大家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如果学生可以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那么说明小学生确实利用思考有效地了掌握一定的知识;但如果学生不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那么教师就应接着引导学生与生活的现实联系起来,如“当你画房屋、树木时,你可以考虑绘制什么形状?这个形状是轴对称图形吗?”指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应该巩固这一知识点,并可以展示更多的图片,如脸谱、门等。
这样通过问题和学生互动,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将数学和生活合在一起。
三、采用分层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一对一教学是没有办法的,但在集体教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是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在数学课堂上,如果集中于基本知识的讲解,那么可能会让一些水平更好的学生缺少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相反,如果过分关注能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能会使一些学困生无法得到发展。为此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融入分层教学法。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学习水平和理解力的差异,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创新的改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乘与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知识,并知道如何计算。而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先让他们自己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找到相应的规则和结论,然后在课堂上为其他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由此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乐趣,又促使他们体会到帮助的乐趣。又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的情况,教师可以首先讲解基本知识概念,让学生获得一般性的理解,然后再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和练习。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去探究,如此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一举多得。
四、优化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布置
数学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回顾和巩固,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常规练习活动。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会限制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反之,如果对作业进行科学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应开展多元化数学作业设计的探索和实践,在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创新。
例如,结合分层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分层作业。对于数学学习基础水平差的学生,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足够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安排更多基础性的内容,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方式上没有太大的突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错,但是缺乏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业难度可以逐步加强。另外,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在创造性思维上取得突破,设计一些具有不同解决思路的问题,使学生可以花时间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又如,教师还可以设计一定的开放式作业,比如在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学校对面的公园有一个15米长的正方形花坛,现在想在这个花坛中种植不同的花朵,总共需要种植四种不同类型的,花的数量必须平均,并且必须保证美观,请考虑如何设计。这样的开放式数学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教学来说有更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方法的特点,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林兆辉.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109.
[2]宋妮.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20-121.
[3]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