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对以往数学课堂中的教育措施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但是,如何有效地扭转当前数学课堂中的教育形式,真正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已经成为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基于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精心准备、差异施教,以及利用媒体等策略,浅谈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知识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准备;差异;媒体
审视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我们能够看出,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通过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机械地接受来自教师传达的基本知识,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挫伤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的动力,长久以往,不仅不能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甚至会让学生形成不良习惯。所以,为了真正地提升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建构的动力,教师也应当从学生兴趣点出发,进行教育活动的安排,促使学生在与自身兴趣和学习特点相契合的学习方式中,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观数学课堂,以便逐步提升数学教育的实效。
一、精心准备
教育准备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第一环节,通过准备活动,教师不仅能够认清班级中学生的基本情况,也能够把握教育的内容,设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以便在按部就班的教学中,达到理想中的教育状态。但是,透过以往数学教育的情况可见,存在部分教师不重视备课环节的现象,以至于在课堂中遇到突发情况时,数学教师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错失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讲解的最佳时机。所以,为了更好地讲解数学内容,抓住每一个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的时机,教师应当在课下就进行精心地备课,从而为高效施教奠定基础。
例如,在《负数》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精准地备课,为高效施教打好基础。具体来说,首先,教师先对班级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量等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偏好等。其次,教师对《负数》中的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明确“负数的含义”“负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紧接着,教师结合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本节课教育目标的细致设计,以便为本节课的施教做好指南。最后,教师再安排本节课教学活动,预想课堂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在充分的准备中展开有序教学。
显而易见,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进行精准备课,能够让课堂教育活动更加有条不紊地实施,从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创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差异施教
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都是采用“一刀切”的无差别教育模式,导致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这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打击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承认学生之间的智力发育水平和发育方向存在差异性,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安排的依据,展开差异性的教学设计,以便在最大限度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中,教师可以结合先前的教育经验,分析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便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学生进行分层。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层级,教师安排特定的学习任务,如针对综合数学素养较高者,教师安排的学习活动偏向于综合层面,让学生在掌握圆柱与圆锥结构特征、面积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同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对于综合数学素养一般者,教师所设定的学习任务则偏向于基础层面,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圆柱与圆锥》中基础知识的认识效果。
这样,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完成任务要求中,提升学习数学内容的质量,增强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
三、利用媒体
抽象性是数学学科的显著性特征,而形象思维是占据学生思维的主体,所以,当教师直接以教材为工具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时,学生也会因为内容过于抽象,而降低学习的效果。所以,为了打造直观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教师有必要利用媒体技术转变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
例如,在《比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比例尺的结构,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直接为学生呈现比例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进行直观地观察,从而细致地了解比例尺的外形和结构特点等。随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比例尺用于测量、绘图,以及计算时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透过这些场景认识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意义,从而增强对本节课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为了切实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育效果,教师一方面应当吃透课程改革标准,确保数学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应当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增强教育活动的针对性,以便在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品质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秀梅.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247.
[2]李丹.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7(S1):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