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教师的影响,形成等待教师给答案的习惯,丧失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学生的这一情况,增设学生参与课堂的环节,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放异彩,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误解,加强学生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利用好生活、问题和实践的资源,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参与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增设学生参与的环节,能够确立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扎实学生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数学中发现更好的自己,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教师利用好生活的资源,增设学生参与联想生活的环节,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使学生不再轻视数学;教师利用问题资源,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到问题分析的环节中来,使学生开动脑筋,了解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教师利用实践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时候,获得强烈的感受,知道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应用数学知识,而不是盲目使用。
一、利用好生活的资源——增设学生参与联想生活的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增设学生参与的环节,是想要让学生抓住课堂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的资源,让学生对生活进行联想,加快学生数学理解的步伐。
在学习“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点,能够肉眼区分三角形和四边形,熟悉三角形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彩纸,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观察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彩纸后,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边构成的,而四边形则是由四条边组成的。接着,笔者又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哪些物品是三角形的,哪些是四边形的。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常识,分享了自己见到的三角形的交通标识和四边形的工具等,拓展了自己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认识。这样,笔者通过利用生活的资源,增设了学生参与联想生活的环节。
二、利用好问题的资源——增设学生参与分析问题的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增设学生参与的环节,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形成逻辑分析的意识。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的资源,使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百分数”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百分数,知道百分数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百分数的价值,帮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在教学中为学生列举了百分数应用的案例,让学生观察案例并分析百分数的意义。学生观察案例后,发现百分数能够表示部分占整体的情况。笔者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提问:你能说一说什么叫做百分数吗?你知道怎样写百分数吗?百分数和分数有区别吗?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百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比,是一种比的关系,但是与分数的写法和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学生还尝试书写了百分数,注意到斜线两边的小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这样,笔者通过利用问题的资源,增设了学生参与分析问题的环节。
三、利用好实践的资源——增设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环节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增设学生参与的环节,是想要扎实学生实践的基本功。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资源,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用。
在学习“分数加减法”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总结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法则。学生拿到习题后,利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计算,发现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相同的。学生在对同分母分数进行加减的时候,保持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完成了数学计算。此外,教师还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怎样审题,让学生关注题中的关键字和数量信息,找出有用的条件,方便梳理解题思路。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减少了计算中的失误,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这样,笔者通过利用实践的资源,增设了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环节。
总之,利用好生活的资源、利用好问题的资源、利用好实践的资源,增设了学生参与联想生活的环节,增设了学生参与分析问题的环节,增设了学生参与体验实践的环节。学生在参与数学探索的过程中,看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表现,知道了生活是数学知识的大本营,了解了怎样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总结问题答案,掌握了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来使用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突出了学生在课堂的作用,实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此外,教师也在教学中获得了进步的机会,加深了自己的研究程度。
参考文献:
[1]尔吉阿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研究[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66-267.
[2]张明珠.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