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为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希沃白板五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开始出现在课堂上。希沃白板五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以黑板和粉笔记录并讲解的模式,也改变了以单纯PPT演示为主的观看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直观、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学生代入了理想的数学学习境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希沃白板五;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的设计应该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大力开发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技术,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希沃白板五辅助教学,可以将知识以鲜活的、动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借助图文并茂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的探索。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如何恰当地应用希沃白板五进行了探究,总结为以下经验。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导入时所创设的情境,应用的教学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学生能否对一节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希沃白板五的功能较多,教师可利用其功能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在无形之中渗透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讲解二年级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借助真实情境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并主张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揭开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教师利用希沃白板五为学生创设模拟的真实场景,具体为:刘平在购买花生时突然发现了最爱吃的桃子,买完桃子和花生后,问她一共剩余多少钱?其他已知条件需要学生动手点开桃子、花生和刘平的手,在点击之后发现,刘平买了5元钱的花生和7元钱的桃子,手中的人民币金额为20。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情况下,学生明确了题目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能够迅速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随后,教师再将类似的题目设计为乘除法的混合运算。最后,再以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形式展示出来,加强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把握重点
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应用希沃白板五的视角下,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合理优化教学过程,不以模板式的教学顺序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有序帮学生整理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方便学生认识和理解,便于学生记忆和巩固。与其他现代技术不同,希沃白板五可以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可以在课上灵活操控希沃白板,并根据白板中的提示或教师的指点,最终探究出重点问题的答案。
例如,“倍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为倍的概念和倍的意义,并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优化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在渗透有关倍的认识的过程中渗透倍的概念与意义,不针对文字进行详细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希沃白板五中展示的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进行总结。教师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有关倍的活动和图片,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倍的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将倍的概念引申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倍的概念和倍的意义的理解,促进学生尽快建立倍的模型。
三、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主观感受
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和个性特点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可能表现出来不同的优势或特长,有些学生擅长计算题目,有些学生擅长解决应用题目,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因地制宜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课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希沃白板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学生既可以以小组形式自由探讨问题,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探究。教师在教学时所针对的重点是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再进行题目的讲解,将学生的主观感受放在教学的第一位,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
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时,利用希沃白板五创设几个寻找宝藏的图纸,其中涉及东南西北以及具体的距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选择难度不同的图纸,最终寻找到宝藏即可。根据教学时间限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让有机会参与的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经验。最后,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寻找宝藏的游戏发送给学生家长的手机客户端,由家长带领学生一同进行课堂学习内容的巩固。在课下的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的完成所有藏宝图,强调了学生的全程参与。
总之,希沃白板五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五创设真实情境,逐步揭开学习内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得知识的讲解或技能的传授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教学重点;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或不同的任务,锻炼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白晓芬. 利用希沃白板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9(46):151.
[2]杨志祥. 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