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要设计多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尊重学生不同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全面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初中数学课堂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数学创新教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从创新能力目标的设定出发,推行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总结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具体方法。
1.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注重探究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一直以来,初中课堂上数学教师把教学内容安排的满满的,生怕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教师爱岗敬业,希望传递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要重视思考空间的预留,让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探究的经历。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思考:将我们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等等结合到一起进行推理和联想,这样你就会根据已有知识会更容易理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方式了,下面同学们就看习题。这样的教育虽然也重视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是就是一语带过,学生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反之,有的教师则是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有理数》这个章节的教材内容,然后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来总结有理数四则运算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用几道习题来考察同桌是否掌握了这些关键点。在这样的要求下,学生就必须要通过思考来联系整数的四则运算等内容,加上教材上数轴的辅助,思维上有旧知识的帮助,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数学思维的习惯才得以养成。
2.设计多种数学问题,培养思维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设计多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数学问题的设计不能是单一存在的,应该有层次性,有阶梯性地开展起来,这样能够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形成数学创新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很多学生都能够结合小学阶段的知识独立完成,所以教师就要不断地增加递进式的难度问题,逐步提出问题:(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多种方程,并且越多越好。
(2)一元一次方程在解决问题上有哪些优越性?(3)你能否自己设计问题,用方程来解决。这样多种数学问题不断提出,学生就会明白了数学学习要具备探索的思维习惯,不断去深度、广度挖掘。
3.生活数学引进课堂,培养实践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生活数学引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生活数学是学生乐于探索的,在生活数学的引领下,学生往往会更具备实践探究的意识。例如: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设计了生活化的实践任务,(1)公园里有两条石阶路,哪条石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2)利用数据分析理论来设计班级干部考核标准,要设计笔试面试的过程,并且将模拟结果制作成为统计图和统计表。这样的任务下,学生积极思考,联系生活之中台阶问题和笔试面试问题等,结合数据分析的知识,找到自己的解决路径。总之,数学知识是人类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提炼而成的,学习数学能形成相关数学意识,对生活实践起着良好的作用,可以使数学真正做到返璞归真,课程改革中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4.尊重学生不同差异,重视因材施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尊重学生不同差异,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认识到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班级学生的表现是各有不同的,为了更好地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最好也要进行分层设计,考虑到班级内同学的不同表现,基本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来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让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创新思维形成后对数学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给予学生思考空间,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要设计多种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尊重学生不同差异,重视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构建智慧课堂,全面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创新教学,发展智慧——浅析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 丁海东. 学周刊. 2018(31)
[2]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崔虎坤. 赤子(中旬).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