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越来越被重视,一个创新型素质人才的培养,更是离不开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一张白纸的状态,所有的景色和内容的描绘,都是由家长和教师去引导的。而学校教育的主要阵营又集中在一课堂之上,这时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重,所以才要强调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数学这门科目,本身就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从而加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课堂题问;寻找解法;自由讨论
首先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可以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使教师迅速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其次,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多种解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数学题的答案虽然是固定的,但简题的方法却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引导他们自由的进行讨论,在这种环境的烘托之下,他们才能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能对广大教师与学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有效地互动,首先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索,会获得一种更加深层次的学习体验。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提问,首先能够向教师反馈一种正面的影响,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在认真听讲,从而也会更有动力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并且也能够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疑惑,从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自己而言,这种与教师更加直接地交流和沟通,能够真正锻炼他们自身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问题展开讨论,会帮助他们获得一种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针对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活跃氛围,比如说学生可以提问,教师当初背诵乘法口诀时使用的是什么方法?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背诵方式可以传授等等。这样能够有效地活跃起课堂上的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在学习二位数乘二位数时,如果对一些竖式计算步骤有一些迷惑,也可以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给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意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寻找题目多种解法
题目的解题方式不仅一种,学生不能够僵化在教师所给出的模板中,而是要积极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方式,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避免固化的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真正的数学思维逻辑。
所以也在面对不同的题型时,要积极的探索不同的解题方式,换一种思考角度往往会得到豁然开朗的视野。这时候他们也可以与其他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向教师进行探讨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打开自己的思维,同时吸收别人的观点。
例如,在教授“统计”时。针对这类实践能力较强的题目,我会去积极地鼓励学生展开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他们可以调查一些比较另类的比例关系,而不再仅仅是身高和年龄,这些较为俗套的题目。可以真正地探索他们自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统计,这样首先能够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其次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的理论知识,从而帮助他们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而他们通过这种别样的经历,也会学习到在学习过程中要打开自己的思路,而不仅仅局限在一种模板中。
三、小组合作自由讨论
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忌讳的,就是思维的僵化,而通过小组合作过程中的自由探讨,则能有效的避免这一问题,同时大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出一个综合性人才。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他们会学习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工与组员之间的交流和对接,以及最后的数据的总结和归纳,甚至是课题的汇报,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会使他们得到锻炼。而自由地讨论,则能够帮助他们大大打开自己的思维,并且在语言输出表达的过程中,就已经得到了锻炼。
例如,在教授“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针对这部分的内容,同样可以与之前的思维模式展开联系和结合,鼓励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因为他们在这种更加独立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充分的锻炼。在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或者理论时,他们需要自己去寻找概念和相关素材,拓冲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大大加强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养。
总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自然十分重要。首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提问,这样他们会随着教师的引导,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且也可以使教师迅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其次,鼓励他们寻找题目的多种解法,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打开自己的思路,而不仅仅局限在片面的解题模板中,固化自己的思维。最重要的是,通过小组组间的合作,使他们自由地进行讨论,这样能够大大的发挥出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最重要的自然还是思维能力的拓展。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顾建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36)
[2]王新波.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