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刘秀荣 徐红玉
[导读]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
        摘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进行互动的一个过程,学生是数学课堂上的主体,其获得相应知识的过程必须建立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欢快的、动手感知的课堂呢?本文将以《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分析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充分地运用现有的资源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提升他们学习的热情,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深刻地感知“分类”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获取相应的知识,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更好地锻炼学生动手学习的数学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数学课堂上融入熟悉的生活情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本节课的新知识,有利于降低他们对新授知识的陌生程度,同时还能调动学生以往的相关经验,从而激起他们内心的兴趣,便于学生联系经验对新知识展开自主地建构和感知。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亲身操作和体验,逐步掌握丰富的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较强的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引领学生体会到分类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连接,帮助学生养成整理物品、有条理的生活意识和分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分类,并学会进行简单的记录。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知象形统计图,体会图表简洁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环节: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拿来了两个桌面办公文件夹(一个杂乱无章,一个井井有条),如果让你找一份数学成绩单,你更愿意去哪一个文件夹里找呢?
        学生甲:当然是第二个文件夹。第一个文件夹都没有分类,找起来肯定麻烦、花费的时间较长;第二个文件夹把每节课的导学案和每学期的成绩单都进行了分类,不仅看起来很整洁,而且找起来也方便、省去了不必要的时间。
        师:说得很对!请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还经历过哪些“分类”的场景呢?
        学生乙:每次去超市都能很快找到我想吃的零食,是因为超市将食品分类了!
        学生丙:我总是定期给房间的物品进行规整、分类,这样待在房间会更舒心。
        ……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知“分类”吧!
        通过熟悉的情景进行导入,不仅降低了学生对分类的陌生感,而且激发了他们探究分类的兴趣。
        2.动手操作环节:亲身体验分类的过程,掌握丰富的分类方法
        师:老师提前准备了若干糖果,聪明的你能把这些糖果进行分类吗?
        学生甲:可以按糖果的形状分,分为心形糖果、球形糖果和骨头形糖果。


        学生乙:可以按糖果的颜色分,分为绿色糖果、红色糖果和和黄色糖果。
        师:现在请你们动动小手分一分吧!分完之后数一数每种糖果有几颗,把你的结果记录在本子上。
        (1)先分后数
        师:你是怎么做的呀?
        学生丙:我是先把骨头形的糖果放在一起,一共有6颗。
        (2)象形统计图
        师:小丁,其他同学都是分成了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把这些糖果摆放成一列呢?
        学生丁:摆放成一列的话我可以更直观地看见哪种形状的糖果更多,而且数糖果时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数起来更加轻松、准确!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本子上应该如何记录。这一列记录了心形的糖果,我们在下面画出一个心形,有几个心形糖果我们就在本子上画几个心形。同样的,其他两个形状我们也要这样画出来。
        (3)表格记录数据
        师:我发现有一位同学只画出一个图形,但是在图形的下方写出了数字,这个数字表示什么呢?
        学生戊:就是每种形状糖果的数量。
        师:你这样记录得非常清楚!我们直接看下方的数字就知道哪种类型糖果最多,哪种类型糖果最少。这种图表的形式是不是既简洁、又方便记录数据呢?
        教师引导每位学生亲身体验糖果分类的具体过程,便于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掌握丰富的分类方法,并要求学生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使学生初步感知图表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3.课堂练习环节:完成相应的分类练习,增强学生的分类意识
        师:现在把咱们班的同学分为两类,你会想怎么分呢?
        学生甲:按性别分,分为男生和女生。
        学生乙:按年龄分,分为6岁和7岁。
        师:把所有的学具进行分类,应该如何分呢?
        ……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分类知识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分类意识。
        五、课堂小结,教师点评
        师:“同学们,你们表现得都很棒,将物品整理得很有条理!老师要为你们竖起大拇指来,请你们为自己有趣的分类鼓鼓掌吧!”
        六、教学反思与评价
        在导入环节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以往的分类经验,有利于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分类的具体过程,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和分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条理地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在快结束的环节设计了当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学生所掌握的分类方法,逐步增强他们在生活中的分类意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将以往独断、权威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有效转变,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动手感知、自主分析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乐于分类、愿意整理,以此来丰富学生内心的学习体验,并增强他们对数学课的喜爱程度,提高小学生的分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静.《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2016:267.
        [2]张焕颢.学生:教学设计的起点——以“分类与整理”一课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4(05):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