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困生就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是影响小学数学整体教学效果提高的关键,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数学教师为了有效地转换学困生,必须找到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以取得积极的效果。对此,本文从“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突出作业的分层性”这三方面出发来具体探讨关于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态度;作业
学困生的形成有学习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同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还有数学这门科目的抽象性、难懂性等原因在里面,更为复杂。在转化学困生方面教师要深入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创新教育教学观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切实的成效,帮助学困生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本文就针对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一、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确保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有些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注意数学学习,在教室里不认真听讲,下课后没有认真完成作业,遇到学习问题后也是放任不管,从而慢慢成为数学学困生甚至其他学科的学困生。在他们身上缺乏一种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认为学习是应付家长和教师的一件事情。为此,教师应该特别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学习,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逐渐使其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教师具体应该怎么办呢?即数学教师应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情境创设方法等多种方法来实现激趣。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巩固知识,教师可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统计班上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并绘制扇形统计图。让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合力完成任务,看哪一组能够完成得最好。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最害怕的就是独自挑战,在小组合作中有其他同学的帮助和引领,他们可以对学习更加有信心,可以向他人学习更好的方法。这有利于让他们放下自卑感,逐渐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其中,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又如,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融入一定的小游戏,如在“百分数”教学中设计超市购物的角色扮演游戏,从而实现激趣的目的。
二、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
小学生还都是成长中的孩子,因此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很容易感到失落。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时会不注意学困生,很少要求他们回答问题,即使要求他们回答问题了,但是当他们无法回答出时,教师也不会考虑鼓励他们,而是从此不再让他们回答,这样学困生的积极性自然就逐渐丧失了,将继续被不良的情绪所压倒,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
因此,数学教师应该对学困生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尊重,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教师的关注。
例如,在课堂上,数学教师应密切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检查的方式掌握他们对本课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然后在课外找时间帮助学困生。同时,数学教师应经常鼓励学困生问问题,耐心与温和地回答他们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而且为了鼓励学困生去主动问问题,教师可以为学困生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每周问教师问题最多的学生,可以被奖励一个精美的笔记本,由此充分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成立数学学习帮扶一对一小组,鼓励其他同学也给予学困生以一定的帮助。由此让学困生感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照顾,使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友爱,从而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使他们逐渐融入这个班级中。
三、突出作业的分层性
对于学困生来说,有的数学教师没有强调作业中的分层,要求学困生和中等生、优秀生完成同样难度和目标的作业。这就在一定程度为学困生带来了一些挑战,从而让他们有抄袭的借口。还有些教师对学困生过分“宽容”,只要他们写完作业即可,至于完成得怎么样就不怎么关注了。数学教师对他们的这种忽视和“宽容”,难以充分促使学生进步,并且没有发挥作业的有效性。对此,数学教师必须注意突出作业的分层性,帮助学困生更好地得以巩固。
例如,对于优秀学生,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练习;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的应用练习;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成功完成基础练习即可,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作业中复习和巩固知识。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我忘记了”或“我上次回答这个问题对了,但这次又错了”等等,这证明针对学生的巩固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知识在于巩固。数学教师还可以为学困生布置一些复习性的和巩固性的作业,比如让其结合笔记的要点和难点,复习课堂讲授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记住公式,然后独立完成作业。
总而言之,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形成的。数学教师要把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融入到方方面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以上即是本文对于数学学困生转化的一些建议,希望广大教师有所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涛.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2):78.
[2]刘光瑞.注重转化学困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7(4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