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倡导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随着提高,小学生在六年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介绍了小学数学预习的教育意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两大策略及预习的具体要求,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锻炼和积淀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预习能力
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小学生在六年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诸多的学习能力,预习能力是其中的一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运行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行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从而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积累和锻炼。
一 预习的界定
“预习”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在教师间接指导下的自学活动,预习过程有“问题”始,又以问题终。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提示而展开自学,通过思考的问题,借助旧知与经验而获得对于新知的初步理解,同时又向教师提出预习过程中的疑问不解或新想法新进新见解。
预习不仅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当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例如:记录一段时间家庭是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随家长买物品后经家长还价后记“几折”买到的;储蓄时选择哪一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属于迁移性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心智的基础,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适合学生预习,例题大多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有步骤的,分阶段的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1、以“问题”为主线,科学组织预习,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品鉴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期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预习问题要有可操作性。布置预习作业既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立即或多少页”这样空旷的预习要求又不能将问题设计的过大。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以方便学生根据预习问题来展开自学。
如教学“2、5倍数的特征”时,预习学习单可以这样安排:⑴五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⑵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⑶2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样的?并在书上第4页把2的倍数圈一圈⑷难点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的特征是什么?⑸尝试解答教材,第5页的练一练,⑹想一想还有什么疑问,请在书上记录,做好课堂提问准备。
预习问题要体现启发性,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试图理解新知,尝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有点播作用,有启发性的预习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尝试成功。
例如预习“小数除以小数”时,由于学生以熟练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性质的,关键是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可设计这样的,预习题:
⑴阅读p64,《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⑵说说要是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
⑶小数除法是怎样完成转化成整数除法的运用了什么规律?
⑷完成算一算中空白部分。
⑸试一试91.2÷3.8
把握好预习的适应性,有的内容教材叙述,详细形象直观与学生的就职经验紧密相关,对于学生自学,有的内容教材叙述简略抽象概括不利于学生自学,因此不宜将一些抽象的必须教师讲解的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划定为统一的预习内容。
2、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⑴课前“读一读”,指导学生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句逐词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⑵课前“想一想”在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懂,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⑶“说一说”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上的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
⑷“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预习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弄明白的问题的理解方法对疑难问题
⑸“做一做”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增加感性认识
⑹“补一补”新旧知识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果发现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⑺“练一练” 每课时的课例都是典型的,预习时应该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此外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特殊的预习形式,例如收集数据在教学“质量单位、容积单位”前布置学生从有关实物中收集相关数据。查阅资料,如教学 “圆周率”前布置学生查阅注册资料,制作观察,如教学“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前布置学生制作学具并观察特征。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如“圆锥和圆柱的体积”,之前布置学生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学数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他们的数学能力也不一定扎实,有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信表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数学预习重视数学预习的作用在预习中培养。
[1刘燕;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下);2018年07期
[2]刘文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摭谈[J];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05期
课题《农村中小学数学课前有效性预习和课后自主性复习策略与操作探究》,课题立项批准号:B19075
本文是建瓯市2019年度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前有效性预习和课后自主性复习策略与操作探究”(课题立项批准号B1907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