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叶锦连
[导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针对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良好开展的课程教学基本理念,同样也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本质要求。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充分反映数学的价值和本质,充分体现小学数学课程基本的理念和总体的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应用范围也十分的广泛,在小学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数学素养”作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终极数学教学目标。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到丰富的数学知识以外,还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科学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以及能力获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良好学习品质。对于此,本文也将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基础,对于新的教育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进行具体而深入的探讨。
        一、通过趣味课堂导入,促进学生知识学习
        课堂导入环节是教学的初始环节,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常用的单一导入方法,缺乏吸引力,学生对于导入不感兴趣,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这样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足,学生对于数字知识也无法达到有效学习。因此,为了改进这一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效益,就要求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学习提升,不断探索实践趣味的课堂导入,以促进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课程内容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课堂趣味性,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个游戏导入。在课程的初始部分,组织学生完成一个“分数游戏”的活动。首先由教师统计班级总人数,以总人数为分母单位,每个学生分别代表分子中的一至十,然后带上教师自制的代表分子的数字卡片,将学生带到一个比较宽阔的地方,组织学生开展一个分数加减游戏。由教师随意报一个分数,比如班级总人数为25,教师报6/25,让学生自由组合得到该数值,像是头带分子值为6的同学就可以自己独立,而分值为3的则是可以寻找另一个分值为3的同学进行组合。通过该游戏,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时还对其计算方法的讲解非常渴望,这时教师再开始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其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二、科学设置教学问题,活化学生思维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科学设置思考问题,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动力,给予学生数学思维的方向,让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讨论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课程内容时,就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会非常平稳呢?”,在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回答因为车子的轮子是圆形之后,教师可以再次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呢?”,以此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举例说一些像是硬币、钟面、圆桌面等等。在学生对于圆这一概念获得一定认识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堂的具体学习。而后在“找圆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圆形纸片,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让学生把折痕用铅笔画下来。问:你发现了什么?以此来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而这一点正是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在学生对于圆心、直径和半径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圆的半径与直径是射线呢?直线呢?还是线段?同圆或等圆中的半径与直径关系怎样?说出它们之间关系的公式??”,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活化学生的思维思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效率与效益也能获得有效的提升。


        三、积极开展活动探究,培养学生钻研精神
        随着教育教学方面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局限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必须重视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发展,并以此来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内容,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探索性,通过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获得切实提升。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组合图形的特点,将多边形的面积分为几个基本图形面积的组合。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卡片和剪刀、胶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多边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道具,运用割补、拼接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通过自由组合,变成图示的多边形,然后引导学生回想所学过的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以此推导出所求多边形的面积。而在第一个示范教学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多样的多边形图示,或是在网络上搜集不常见的多边形,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想一想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用手中的材料进行图形的转化?通过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来不断培养锻炼学生的钻研精神。
        四、组织多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数学教学多以教师对知识的讲解为主,学生则需要大量记忆和练习来巩固知识,这一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以致用,以及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当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人们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越来越重视,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学会科学组织多样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一章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生活性。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生活为教学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与扇形统计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对扇形统计有一定了解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做一个生活类的数据统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方向,像是家庭上月的支出情况统计图、家庭成员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统计图、家庭一周内所食肉蛋奶情况统计图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拟定一个统计方向,然后进行自主操作、观察记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活动,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注重课堂反思总结,强化学生学习效益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开展中,除了知识的教学,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回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过程中,促进自身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这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数学这门学科在实际的数学题目之间有很大的相似性。例如“百分数”这一课程内容,在六年级上下两册中都有涉及,面对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相似题目之间存在着哪些共同的规律,让学生能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强化知识的转化,学习灵活转化知识的运用,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在单元学习、教材学习完成后,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和归纳,这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综合学习效益,将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予以重视,并且不断学习提升自我,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积淀,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进而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赵业宁.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创新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4):49-50.
[2]曹莹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63.
[3]王进邦.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23):100-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