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开展计算教学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学生当前学习需求以及计算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课提出来的要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手段,并且教师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当前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和课堂效率,促进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引 言:小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理论性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路进行良好地引导和启发。随着近几年来数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计算训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以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的作用
1.学生方面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重点进行有效地改革和创新[1]。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为主线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活能力,能够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面临一些数学问题时,可以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例如:学生在生活中进行物品买卖和理财时,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来自主性地解决。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无形之中,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数学学科有80%的内容需要学生运用自身的计算能力来进行完成。假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解决计算问题时,一味地借助计算器来进行解答,那么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根本不会运用正确的笔算方法和计算技巧来解决考试中的题目,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且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造成负面影响,也很难使学生明确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使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得不到到有效地提高。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导,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2.课堂教学方面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身的学习热情,积极的配合教师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并且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还有助于为学生打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2]。相比于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来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点,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解决存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问题探索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为了保证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针对性地培养,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处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因此这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具备自身独特的想法,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当充分地了解学生当前的思维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3]。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并没有认识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性,仍然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提高,教师在课堂中往往让学生解答大量的数学题来让学生逐渐地摸索计算技巧和计算方法,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或是反感的情绪,也无法满足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高。
2.教学目标模糊
从整体上看,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再加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简单,大多数都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这部分学生在进行数学知识学习时,当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就会产生松懈和抵触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和计算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在无形之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由于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没有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有关计算的方法和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3.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思维,使得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计算方法进行有效地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4]。但是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培养时,仍然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没有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指导,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严重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三、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理念进行有效地改革和创新,教师要以学生当前的计算能力和学业需求为主线,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5]。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可以首先通过对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口算的过程中还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假如学生形成了较强的口算能力,那么学生在做题中也会显现出较为严谨和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口算测试。小学生好动性强,在课堂开始阶段学生注意力往往不是那么的集中,因此在课前五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测验有助于学生迅速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集中注意力,在无形之中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讲述乘法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要选择一整列的学生作为这节课的测试对象,教师可以将一些乘法式子写在卡片上,让每个同学依次抽取来进行口算的练习。假如一名同学在口算过程中出现了错误,那么教师要要求这部分学生在课后增加十道乘法题来进行运算,或者是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翻开课本重新阅读乘法的法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印象,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降低口算的错误率。例如:1.25×3.2可以利用乘法结合律算:原式=(1.25×0.8)×4=1×4=4;又如:299×99+299可以巧用乘法分配律算,原式=299×99+299×1=299×(99+1)=299×100=29900;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当为学生开展口算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可以更加灵活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且学生在口算练习的过程中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存在于自身计算方面的不足之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2.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小学生在解答计算题时,经常会由于马虎或者是没有看清楚题目中的要求导致正确率下降,再加上小学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当引导学生打好基本功,规范学生的日常计算行为。小学生在课后解答计算题时,有的学生会选择应用口算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会选择在桌子上打草稿,这种解题方式不仅不具有规范性,还很难保证学生最终的解题正确率,因此教师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当对学生的计算行为进行良好的规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运算律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要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将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和自身的解题思路写在草稿纸上,并且还要将这道题目所考核的运算律在草稿纸上写出,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计算思路。例如:一个商场将某种商品按进价的50%加价后定价,写上“八折酬宾”,结果每件商品仍获利20元,这种商品的进价是多少元?这道题可以先在草稿本上算:20÷[(1+50%)×80%-1]=20÷[1.5×0.8-1]=20÷[1.2-1]=20÷0.2=100(元);
又如一题: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天行了全程的 ,第二天行了450千米,这时已行路程和剩下路程的比是3:7,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是:对应数÷对应分率=总数(单位“1”)。①求出全程总份数:3+7=10 ②第二天所行的分率:-=, ③全程:450÷=4500(千米)
再如一题:小蜗牛从深6米的井底往上爬,白天爬上3米,晚上又滑落2米,几天能爬出井口?可以这样算:(3-2)米+(3-2)米+(3-2)米+3米=6米。故,这一题的答案为4天。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正确率,并且学生在写草稿的过程中还能够及时地发现存在于自身计算方面的不足之处,大大地减少了涂改现象。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时,主要是为了综合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每个学生可以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于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重要价值,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当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为主导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在课堂中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相互联系,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情景教学方法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到课堂学习氛围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向学生设置这样的生活实例:“在修筑某条公路时,总长为10000米,每天修800米,已经修了八天,但是由于计划有变需要在两天内完成修路任务,那么需要每天多修多少米呢?”在解答这道题目时,正确的运算步骤为:(10000-800×8)÷2-800=1000米,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审题失误而计算出最终修了多少米,进而学生会得出计算式子为:(10000—800×8)÷2=1800米,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这一应用题时,应当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对这一题目中的情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这道题目主要问的是每天多修多少米,而不是最终修了多少米。
又如:生活中,可遇到理财问题:李先生和王先生合伙做生意。李先生投资9万元,王先生比李先生少投资,一年后,净赚了3万元。如果按出资多少分配他们赚的钱,李先生和王先生各应分得多少万元?
可以这样解:①王先生实际投资的钱:9×(1-)=6(万元) ②投资总份数:9+6=15(份) ③李先生分得利润:3×=1.8(万元) ④王先生分得利润:3×=1.2(万元)
再如一题:一盒洗衣粉500克,用去20%后,再增加20%,这盒洗衣粉现在重多少克?这道题两次确定单位“1”,第一次用500克洗衣粉作单位“1”,第二次用剩下的400克洗衣粉作单位“1”,可以这样算:500×(1-20%)×(1+20%)=500×0.8×1.2=400×1.2=480(克)。通过这种和生活实际相互结合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也对学生审题能力和细心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培养。因此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时,应当加强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结束语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计算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应当从数学学科的特征和育人价值入手,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一对一交流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较为完善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一来每个学生就会将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梅.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7(7):53-54.
[2]朱海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升策略研究[J].小学生,2017(4):114-116.
[3]高兰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尝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7):47-48.
[4]裴少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人间,2015(29):99-100.
[5]游丽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2016(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