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实现师生良好互动的主要舞台,这个舞台可以是情趣盎然的,亦可以是复杂多变的,但必须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如何让课堂教学重焕生机与活力,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以进一步构建高效课堂,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是广大一线教师当前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对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导入;直观;分层
就当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传统的“师讲生听”为主,这便在极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进而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低下。鉴于此,为从根本上扭转历史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促进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不遗余力地探索和寻求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历史教学规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有效教学目标地更好达成与实现。
一、成功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又能够聚焦学生的思绪,为新课引出奠定基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充分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特点与新课内容对其进行灵活设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教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课之初,我对学生说道:“想必同学们都听说过‘众筹’,现在我们接触的‘众筹’更多是集资救人。然而,当我们翻开历史会发现,其中孙中山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众筹。”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材料:孙中山曾多次强调:“合力筹款以济革命者,海外同志之任也。”接下来,我顺势引出了新课:“孙中山的‘众筹’在海外的影响力非常大,据说连给别人洗衣服的阿姨也要认捐五元来支持他的革命事业。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的?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如此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新课教学作了铺垫。
二、直观呈现,化解教学难点内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其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于新课导入、难点突破与课外拓展等多个环节,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长征路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课教学的重难点,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地图,再指导学生标出其中的几个重要位置,这样无法使学生形成动态印象。于是,为化解这一教学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展现了长征的动态过程,一步步地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标示了出来。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动态中自主构建知识网络。此后,我播放了《七律·长征》的诗朗诵,以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带领学生再次回顾长征的相关知识,这便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三、分层教学,充分落实以学定教
由于受多方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习惯和个性特点都不尽相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鉴于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承认学生之间的主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继而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和历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以充分落实以学定教,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和禀赋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地开发和释放。
在教学《五四运动》这课时,我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将其划分为了A(优等生)、B(中等生)、C(后进生)三个层次,并分别设置了如下问题:1.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了列强宰割的对象?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难度:易,适合C层学生)简单的提问有助于增强后进生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难度:中,适合B层学生)稍有难度的提问有利于中等生在强化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难度:难,适合A层学生)为优等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题的技能技巧。
总而言之,构建高效课堂是深化课程改革,改善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反映了新课改背景下对教育教学的最高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做到从新课程理念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指导教学计划与行为,不断探索,时时反思,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以望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少的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化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绍旺.如何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8(03):83-84.
[2]王春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7(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