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美术课堂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效率,将美术课堂开展的意义全面发挥出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这时学生的兴趣还不够稳定,认识兴趣以一定的情境性为特征,只有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低年级学生,虽然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自觉性弱。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作为美术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情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不停探讨教学方法更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字:因材施教 小学生 年龄特点 教学方法
各个年级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提出相应要求,在教学美术绘画课中,那些有趣生动的形象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们形象思维发展的主要意象。学生作画只凭头脑中简单的记忆去作画,效果不好。我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就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如:形状、颜色、结构、姿态等,并注重在观察中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色彩方面则多凭主观映像。因此,指导儿童观察和向儿童指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再考虑着色。观察能力的提高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灵手巧,这说明技能与感知、观察、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四年级的学生处在从“感性认知为主”到“理性认知为主”的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仍未摆脱对成年人的依赖,仍然希望得到教师的更多的关注,所以做事常显得“保守”;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希望成年人重视自己的“独立”要求,所以做事常显得“唐突”。急于这种情况,建议将这个学段的学生的美术学习视为从“收集”向“巩固”过渡的阶段。一方面,继续鼓励学生细致观察生活,为自己的艺术表现收集更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针对学生越来越强烈的表现欲望,尽量的给他们更多的“认识”基础知识和基本节能技巧的机会,以巩固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较多侧重学生的表现能力荷花表现方法的教学,偏重“巩固”,让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寓教于乐”将是本学段的教学法宝:
首先要努力营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气氛。其次是针对学生的创作需求渗透适度的技能技巧教学;最终让学生把自己心中希望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成就表达性自我表现。
作为一个小学美术教师,上课时,我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产生兴趣的条件。利用导入语(常用编故事、编儿歌、猜谜语,做游戏、竞赛性活动)直观教具和直观演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更新、更奇的绘画作品?作为美术专职教师我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丰富的形象资源。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想象,运用形象化的声情画意,设置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打开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这些就是我的教学心得,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使它们完善。
教师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的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海底世界”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幼儿学习的一种动力。营造一个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可以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进行美术活动的学习。美术活动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将颜色和形状合为一体,再现幼儿心灵深处的声音,深受幼儿的喜爱。但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果平平淡淡地“导入”,幼儿就不会感兴趣,以至于幼儿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都处于被动地位,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组织好“导入”部分,从而有效的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在进行“不同的我”的主题活动中,要教幼儿设计不同的我的各种表情形态的图片,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啊,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看些图片,看完之后呀,老师有问题问大家,看谁看到仔细。(事先收集到的图片)给大家看,引导幼儿欣赏,观察每张图片的特征。然后说:谁能告诉老师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请能来讲讲,干啥我们大家,谁将得好就发给他小红花。幼儿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他们个个开动脑筋,多数孩子都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图片的意思,极个别的孩子由于太小,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完整,但也能说明图意。当孩子们看到自己都能说明意思的同时,个个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孩子的很多能力是后天培养的,不少习惯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形成的。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是提高孩子自信心,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千万不要拘泥于学生最终的表现结果,而应在他们的表现过程中,发现他们能否在新新观察、大胆表现的同时,主动地运用已经认识或掌握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进行表现。从而更好的掌握学生特性,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穆飞.?小学美术课堂因材施教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9):231-231.doi:10.3969/j.issn.1673-2162.2015.09.547.
[2] 杜进亚.?探究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J].?青春岁月(学术版),2013,(8):70.
[3] 方清平.?因材施教科学导语-小学美术课分学段设计课堂导语浅议[J]. 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