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微时代里面: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充斥着我们左右。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出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其出现方式是一种短视频为载体,一般为五到八分钟。微课的出现,弥补了我们传统的课堂中,一些不尽人意的教学方式和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教学现状。那我们老师应该如何有效使用微课,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
一.两者现状
(一)关于传统课堂
传统的音乐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课堂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枯燥感。教师个人的素质也高低不齐,很多音乐老师自身对于音乐教材也是模棱两可的状态,音乐能力水平可见一般。即使运用了多媒体,也是贪图便利,大量地给学生看视频,教师从中没有进行一定的讲解。这样的现状下,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互动少之又少,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对于音乐课堂的兴趣。
(二)关于微课课堂
微课的出现让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不再是片面化、单一化,它也成为当今教师的传授方式之一。微课的模式是以短小精悍的精美视频呈现在教学面前,对于一些知识点和某个教学环节结合音乐的优势进行精彩又独到的讲解。教师借用微课,不仅可以丰富自身教学环节,最重要的一点的是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可以有效地参与到课堂当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学生的才艺得到展示。
二.微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课前“引人入胜”,渲染音乐氛围
兴趣好比路灯,引导你走向成功;兴趣好比船桨,带着你驶向远方;兴趣好比是一双羽翼,领着你翱翔天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心理尚不成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那么如何另学生集中注意力,开展高校的教学课堂、使学生适应课堂节奏是教师应该深思和反省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小学生的认知是简单而且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如果没有一个吸引人眼球的课堂教学,不能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课堂的氛围,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是不尽人意的。微课的视频运用就是动画和图片声色结合,并且所展示的课堂声情并茂,学生感受到音乐家创造音乐所表达的艺术情感魅力。只有让学生喜欢喜欢我们的课堂,走进音乐课堂,感受我们的课堂,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真正教学意义所在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春之歌》一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抓住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体会乐曲中蕴含的音乐情绪。在这节课的开头我采用是了微课导入,把春天五彩缤纷、万物复苏,百花争放的精彩场景用动画加上《春之歌》的音频为背景音乐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这么精美的画面纷纷发出感叹:春天真的太美啦!在他们沉浸在视觉的效果中的时候,教师提问: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不约而同的都能回答出来抒情优美的情感。
(二)课中“化繁为简”,强化节奏训练
在音乐课堂当中,在学习歌曲的的过程中,难免都会遇到音乐的技巧性,也就是学习当中遇到的难点节奏问题。掌握节奏可以说是把握音乐的脉搏,节奏是训练是教学过程中常用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都要注重节奏和音准的练习。但是枯燥的节奏训练会另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而且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教师如果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随之而来的就是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音乐课堂的效果极差。那么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比较倾向于欢快、活泼的教学情景,这是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的教学模式。利用微课视频的音效和图片的变化来引导学生进行节奏的训练,寓教于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乐曲的节奏。
例如在教学《过新年》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鼓”和“锣”的声音,在本节课一开始,插入一借微课,微课中笔者将“鼓”的声音“咚”,和“锣”的声音“锵”做了一些节奏训练,视频中四分音符的“咚”“锵”对应的“鼓”“锣”的画面比八分音符的画面偏大一倍,以此来表示节奏的长和短。学生在熟悉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后,本人在休止符的地方加入了一个动画脚印,寓意在休止符的地方不出声音可以采取轻轻的跺脚方式来代替,学生对于这个节奏显得非常有兴趣,本来是一节课的重难点之处瞬间变成了学生喜欢的环节,玩的不亦乐乎,对于休止符的节奏也有了很好的把握。
(三)课后“画龙点睛”,提升音乐审美
音乐教学中的最要内容之一是审美的能力,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够有效的提高,这类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枯燥乏味的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学起来很费劲。微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在课堂里面展开,笔者借助微课可以更多的收集与本课知识有关联的课外知识和内容,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面能够了解到歌曲本身更多的背景故事,也更能对理解歌曲情绪、理解歌词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教学《卖报歌》这首歌曲的时候,在最后的拓展环节里面,介绍主人公报童小毛头的背景的时候,笔者提前录制了视频。利用微课模式向学生介绍这个主人公小毛头其实是一个小姑娘名叫杨碧君,这首歌出自于大名鼎鼎的作家聂耳之手,聂耳写这首歌是在1933年,当时小毛头生活在旧社会,生活虽然苦难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如今这位小毛头现在已经是95岁高龄的老太太了,依然精神矍铄。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这段视频的时候,迅速的吸引到了台下的学生。因为学生对于报童是没有概念的,他们不知道旧社会的报童的生活的艰辛,无法体会到歌词当中“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和“满身的泥水惹人笑”。当微课中详细的讲解了旧社会的生活的不易,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在现代的幸福生活有一定的反思,内心会同情小毛头的遭遇也会更加珍惜自己现在的生活。
在学生认真聆听的《卖报歌》的歌曲内容的时候,有学生举手回答说:“我感受到了小毛头生活很辛苦,我很心疼她。”还有的说:“小报童在大风大雨里面卖报,只为了活下去,她对生活不轻易放弃,肯吃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笔者播放的微课内容有利于对音乐的背景理解,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通过观看微课,却能够把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直接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能够很深刻地理解这个作品。实践证明,把讲解和字幕想结合录制成微课,就能让学生边看边学边感受当时旧社会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在最后的表演唱当中,情绪得到升华。
三、小结
一堂音乐课上得是否别出心裁,关键看它是否有闪光之处。微课在音乐教学上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上的难点,解决了传统教学上一些无法攻克的问题。利用微课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对音乐的喜欢保持下去,在音乐的海洋里面放声歌唱!它最重大意义是让我们重新去审视音乐、理解音乐、重新认识音乐教育的意义。微课弥补了教材上的某些不足,丰富了教学资源,实践证明微课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多大的优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发展中,可以彻底扎实的落实微课!
参考文献:
[1]蓝霞《微课在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及运用》,《中国音乐教育》2017年第12期(总第2821期)
[2]熊国铭,齐动辉.通过使用开放教育资源来提升中学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以及意义[J].中国音乐学院院报,2013(11).
[3]韩晓庆.“SW+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学周刊,2016(35):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