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生涯课程“三建三育”辅导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姚琛
[导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
        摘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使职业规划教育变得更具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职业生涯课教师在变化中寻求突破,采用“三建三育”辅导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生涯课程;三建三育
        教育部于2014年8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使职业规划教育变得更具开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笔者在变化中寻求突破,踏实研究、实践创建,制定了符合学生成长需要、学校专业建设需要、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三建三育”辅导模式。
        (一)开展“三建三育”辅导模式
        “三建三育”的具体内容为:1.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定义,具体的运行情况及其现实意义。2.研究“三建三育”辅导教学模式,跟踪其教学成效,并开展多元教学评价,确保落实、完善。3.职业生涯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教师重视师生交流,通过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把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为一个“对话”的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人生并积极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三建”包括“建生涯航标、建生涯修养、建生涯危机干预”。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理解职业生涯是人生生涯的一部分,是不断发展、演进的动态过程。认识如何在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上一帆风顺、提升自我;认识如何在职业、职位变迁中达成工作目标、实现理想。
         “三育”旨在紧紧围绕“育职业趣向、育职业技术、育职业效能”培养的总体思路,增强学生的“三个意识(自信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坚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步伐,发扬争当“五个先锋(担当有为先锋、开拓进取先锋、勤奋务实先锋、善抓巧干先锋、为民服务先锋)”的团结精神,充分发挥职业生涯课程的引领作用,切实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实际问题。
        教师以职业生涯课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规律、思想实际和社会适应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开展“三建三育”辅导。
        (二)落实探究目标
        教师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探索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如何在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课程“三建三培”辅导工作。
        学生层面: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教育》,朝着有“有理想、有素质、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健康成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强化具体策略
        笔者重视中职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开展职业生涯课程的“三建三育”辅导模式,其主要策略为:
        1.心理测评为依据,助推目标设定
        利用霍兰德职业个性测试、北森生涯测评软件等开展学生心理测评、情况统计与分析,了解、调查学生情况,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重点关注对象信息库,掌握客观资料,为三建三育辅导模式工作个性化、对口化、成熟化的开展和实施提供数据支持。
        2.师资力量为保障,加深交流实践
        师资力量既包含学校老师,也包含企业师傅。一方面,职业生涯课程是一门长期、系统的教育过程,不同专业的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更需要全校教职工更广泛地参与配合。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坚持以德才兼备的原则给学生配备师傅,师傅不仅在技能上要成为学生的标杆,更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职业生涯理念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在实习或工作中帮助徒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职场环境。
        3.课程支持为基础,提高教学效率
        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除将该门课程作为职业院校的必修课外,还需加大对其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源于实践,二者密不可分。因此,职业生涯课程需优化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包括微课、公众号、APP、实习平台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性”特征,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入企业文化,融合企业生产生活理念,使学生在职业技能、潜能、效能培养中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实用性”特征,让课程设置贴近生活,内容活泼有趣,以案例分析、调查研究、视频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突出“规划性”特征,利用新闻实事、社会热点、就业前景等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思考未来,合理规划职业人生。
        4.校企合作为平台,明确职业发展
        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锻炼平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把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培养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企业要明确“招生既是招工”的理念,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充分、细致的理解职业生涯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学习型员工。
        学校在保障学生权益,加强经费保障,教学监督管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同时,要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与安全问题,并与当地行业企业、乡镇单位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5.评价体系为补充,指导职业危机干预
        为提高课程评价的质量,更好地检测教师、师傅的教学、指导效果以及学生、学徒的学习、工作水平,职业规划课程应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法,构建符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背景下的评价体系。
        第一,评价内容具体化。职业生涯课程教师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课程评价调查”,建立评价档案及分析统计表,并根据学生在校学习和在外工作表现,建立职业危机干预方案。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增加了企业师傅对学生,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也可以反过来对教育者进行评价。通过双向评价,使评价体系更为完善,方式方法更为灵活。
        第三,评价方式全程化。目前科技发展迅速,职业演变及流动性强,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不能局限于成果的阶段性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职业教育的始终,甚至学生的职业人生,实现“全程化评价”。
        综上所述,职业规划课教师要主动转变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构建师生平等、互动、共创、共生的教育教学环境。教师必须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材内容,开展集体备课。同时,要求职业规划科教师在课堂上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方式,转而通过趣味性、测评性,实践性强的“三建三育”辅导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重视知识技能习得中的过程和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目标,明确职业方向,优化职业路径。
       
        参考文献:
        [1] 候士兵.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2] 张芳.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7,(19): 38-44.
        [3] 仲银秀.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35.
        [4]仲银秀.中职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