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术教育作为中职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灌输的主要途径。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正确思想,注重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艺术内涵,同时能够利用传统文化中关于艺术方面好的精髓对现代美术进行创新,同时利用传统文化的教学刺激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加深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中职美术
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之久,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则是承接五千年历史的重要枢纽,贯穿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之中,时刻影响着华夏儿女的发展。在中职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到自己的观念之中,提高每个学生关于美术的鉴赏功底,同时将关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一、传统文化对于中职美术学习的重要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这主要源于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差异。美术的学习首先要要求学生对于本民族的传统艺术方面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只有当学生真正地了解透彻之后,学生才能够对艺术有着属于自己的欣赏,并同时能够感受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给自身的真切感受。并且同时关于传统的艺术文化,要能够做到自行传承并且同时能够将优秀的部分发扬光大。
例如:在教授学生其他的美术知识之前,首先要让他们对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艺术中优秀的精髓部分进行汲取,将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糟粕”适当的摒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同样也要去把握一个“度”,在教授的过程中不能带入太多的极端个人感情,同样也不要一味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夸大的批评或赞赏,要站在一个公平公正的角度对同学们进行文化的传输,让同学们对于文化形成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教师的那一套固定的观点。
又例如:教师在教授“鹌鹑图”这一类国画的时候,如果在同学们自身并没有文化底蕴的同时去欣赏这些作品,同学们并不能完全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当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在画这幅画所要表达的感情,对于国破家亡身世飘零得愤懑时,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才能够真正算是积蓄了。
二、在中职学生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1.引导学生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
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了数千年必然有它本身所特有的魅力所在,同样它也是作为华夏儿女民族思想感情的重要承载物。
但同时每个民族的文化也都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结合当下所处的环境,将前人的优秀内涵进行融会贯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如果只是一味的模仿,民族永远也得不到迅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艺术的传授的时候,要对传统艺术保持一种公平公正的态度,同时也要对其外来的优秀文化保持一种包容的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更悠久传承。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展示关于传统艺术中的一些图片时,要让同学们提前理解美术家的基本生平,并让同学们同时了解美术家在创作时所处在的文化背景,将作品的基本主题点明,然后让同学们对着作品进行属于自己的艺术理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欣赏其他民族相关联的优秀作品。
2.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
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味的让学生去背诵历史,同样也不是让学生生搬硬套的去模仿,进行传统美术教育的灌输是为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涵养,让学生通过美术的教学了解民族发展的进程,并通过汲取发展中优秀的文化传统来提高自身的精神涵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文化培育这一过程中。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每一样作品时,要同时将这一件作品与它所对应的地理环境和地域特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且通过不同地区文化氛围的了解,对于当地的审美能够得到深刻的了解,那么学生在了解这篇作品蕴含的内涵时,就会更加的深刻,周而复始之间,学生就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久而久之学生了解的文化越多,学生本身的文化涵养也就越高。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中有关艺术的方面流传了几千年,其中包含的精髓值得现代美术教育者的学习,但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许多艺术方面的知识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是要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起来,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为学生灌输现代艺术的思想,让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保持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参考文献:
[1]黄薇薇.职业中学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教资料,2005,(17).
[2]石晗.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探讨[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3]陈志.从传统文化的流失谈中学美术教育现状[D].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7.
[4]胡海鸣.让文化雨露滴润学生心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美与时代(中),2019(0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