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有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学校只有做好相关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开设中小学生的美术启蒙课堂。目前,我国的过度重视文化教育导致忽略艺术教育的习惯依然存在。将各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要求进行改正,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这一直存在的情况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这类文化教育比艺术教育更得重视的情况不是那么容易扭转的,这种风气可能持续一年,可能两年甚至更久,比想象中的还要久。既然无法短时间内有效改善风气只能从长计议,所以学校的相关工作需要针对学生的艺术兴趣开展,让学生多多接触美术,进而激发学生们的美术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从而完善学生的欣赏美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稳定学生的精神状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教育; 美术; 研究对策;
一、艺术与文化教育的相结合
数据表明,额外的艺术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对建设学生们的健康心理心态有着显著作用。据研究显示,欣赏过合适的艺术作品后的同学的大脑比没有欣赏艺术作品的同学要活跃的多,注意力也要集中的多。注意力的集中更能有效的提升文化课程的学习效率。教学生如何鉴赏艺术并了解美术的技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于我国古代的艺术的兴趣。对于这种教育方式有着很好的例子。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翼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其中关于鉴赏水墨人物画的章节,章节要求是让学生通过接触水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孩子自主学习,更是让孩子们放松心态,让大脑更能有效的运转。在教授课程的同时穿插着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进而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对艺术的兴趣,放松大脑,活跃大脑。每节课都单纯的,机械般的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历史是枯燥的,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是很容易让大脑产生疲惫,从而学习效率下降。
二、教学方向偏向兴趣培养
依靠课上的艺术教育,占据美术的某个领域,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是不现实的。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师资,教资等各种方面的条件都天壤之别,导致了各个地区的美术教育成果水平也有着云泥之别。把学生们培养成艺术家并不是学校设立艺术教育课程的初衷。美术课也不单单是为了给学生们欣赏世界闻名的美术作品。
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的身体素质还没成熟,就比如说,学生们的握笔的姿势,握笔力度,下笔力度都还没成熟,再加上学生和老师对一幅美术作品的看法是不同的,欣赏到的层面也不一样,所以老师们对学生的美术课上的要求不是要学生们制作特别棒的作品出来,而是让学生们学习如何通过一幅美术作品看见作者抒发的情感,涵盖的意义。积累技巧和相关知识不在于时间的早晚而是在于时间的长短,但是激发对美术的兴趣恰恰相反,于时间的长短而是在于时间的早晚。
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的翼教版的美术教材中关于石雕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要完成一次关于石雕艺术的创作。对于还未具备完成美术作品的身体条件以及思维条件的小学生来说,完成这个要求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应该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通过作品发现这背后的感情,背后的意义。了解的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理解作品背后的含义也可以不知不觉中记住了多个作品。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以放松的心态去学习。孩子是渴望自由的,我们不该去强迫他们去接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物极必反。所以我们该做的是一步步引导孩子对美术产生兴趣,然后自己主动追求兴趣,这样积累的知识才具有高亲和力的知识。
三、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
可以让学生主动接触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这才是一个成功老师的过人之处。化被动为主动的教学方法,意味着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而老师起着辅助的作用,即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引导,给适当的提醒,把握课堂的大方向。若把课堂比作路,学生在起点,老师在终点,而如何抵达终点就要学生自己摸索了。在这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们激发了自己对美术的兴趣,也慢慢了解了美术这门艺术。
比如第一个例子中的教材,还有个关于迷宫内容,对于喜欢思索,探索,自己动手的小学生们来说这节课简直为他们量身定做。所以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没有规定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去约束学生们的想象。为了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老师故意把定义说的含糊不清。教学结果也是意料之外学生们发挥的很好,设计出各色各样的迷宫。这整个过程中,老师是个小透明,不参与学生的动手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去进行创作,果不其然,学生们很快对美术起了感兴趣。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工程。想要实现我国学生素质教育,让孩子们激发美术的兴趣是很重要的。美术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可以自我成长,锻炼思维,而不单单是让学生取得好成绩,培养一门特长。而作为一名中小学老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这伟大的教育工程中,我们不能给孩子们提供教条的路线,而是要做到能适当保护他们的护膝,护腕。让孩子自己探索,摸索,去跌倒,去站起来才能真真切切的明白艺术作品后面的意,明白每一件艺术作品需要我们严肃对待。只有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特点去准备给不同孩子适合不同的教学方案,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自己的思维体会美术的魅力。每个学生对艺术都有不同的,只属于自己的解读艺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