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价值取向,也是信息技术时代化转变的需要。文章以计算思维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教学实践,以“多彩的图画”为例,简要阐述了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策略
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还停留在知识教育好和技能教育时代,这种现状严重背离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忽视学生计算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针对现状,重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从而改变传统机械式识记方式,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思维,学会运用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方法和思想等进行学习,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意义的建构。下面以“多彩的图画”为例,简要阐述基于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计算思维
小学生还处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缺乏必要的学习经验,计算思维能力还有待挖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现状,采取有效的策略弥补学生计算思维存在的不足。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它创设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场景、现象等构建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帮助下,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会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思考问题,唤醒学生计算思维。
《多彩的图画》一课,我利用学生上一课学习成果创设情境:上一课,有一位同学利用画图软件,将我们的校园画出来了,大家来欣赏一下。这位同学的作品非常不错,但大家再看一看是否可以变得更好。学生很快提出这幅画没有色彩。这时,我因时制宜地提出本课学习任务:大家观察非常认真,一下子就发现这幅画存在的不足,那你们想不想让这幅画变得更加漂亮,能够真实地展现我们校园的美好景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多彩的图画》,借助计算机先进的技术,让这幅画充满多彩的色彩。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学习成果创设场景,既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平台,有助于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同时又借助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生活化的情境快速地将学生带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有效激活学生计算思维。
二、运用比较方法,搭建思维支架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计算思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注重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解读学情,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地利用小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优化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比较,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助比较方法,利用小学生绘画经验,为学生计算思维发展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厘清计算思维。
《多彩的图画》一课的教学,首先需要学生打开需要操作的图画文件,这是进行下面操作的前提。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进入这个环节的操作教学,而是从学生绘画引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要给黑白图画画上色彩,先需要怎么做?学生回答,要先拿出这幅图画,再考虑这幅图画需要配上哪些颜色,准备好所需要的画笔,最后给图画涂上色彩。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我自然地引出本课所需要进行的操作环节:很好,看来大家对绘画非常熟悉,也非常感兴趣,我们今天利用计算机技术给图画填上色彩,可比运用彩笔要神奇得多哦,但和彩笔绘画操作程序比较相似。美术课用彩笔涂色彩,需要拿出一幅画,用计算机绘制色彩,需要我们打开图画文件。然后,让学生思考下面操作的程序,最后形成操作的基本步骤:打开图画文件→设计色彩方案→为图画添色→保存文件。
这个环节,从学生绘画入手,将绘画的基本程序与本课教学程序进行比较,既让学生认识到绘画涂色操作和利用计算器进行操作存在截然的不同,又借助学生绘画学习经验,对计算机绘制色彩的基本程序进行预设,使枯燥的信息技术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使学生计算思维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开展任务学习,丰富思维体验
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目的性越强,取得的实际效果越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和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在学习任务中,发挥任务驱动作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让学生思维体验丰富起来,从而让计算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多彩的图画》根据导入环节引入的话题,我们设计了“绘制多彩的校园图画”学习任务。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按照“打开图画文件→设计色彩方案→为图画添色→保存文件”基本程序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对学习任务提出建议和要求,通过建议和要求,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并有意识地强化学生计算思维训练。“打开图画文件”环节,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设计色彩方案”既要尊重校园既有的原貌,又可以融入自己的审美,进行适当的创造;“为图画添色”环节,记录下添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存文件”环节比较简单,可以不做要求。
对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体现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预设。如第一个环节,意在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第二个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第三个环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意在为教师引导进行铺垫。
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过程观察,从而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实施及时的引导,确保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有序完成。如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小的地方颜色不好填,也有小组把颜色给涂到外面去。此时,化分为合,引导学生围绕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突破,从而使关键操作得以解决。
四、拓展评价维度,深化计算思维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目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主要以书面评价为主,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优化评价方式,将课程教学评价与学生课堂展示有机结合起来,并将评价有机渗透在任务学习过程中,发挥学习评价的导向性作用。此外,评价要进一步拓展评价维度,将计算思维发展纳入到评价中,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
《多彩的图画》一课,各个小组采用演示加解说的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各个小组推选出一名评委,对各个小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出优胜作品,最后由评委进行点评,获胜小组交流获胜体会。这样设计,改变传统评价模式,借助演示和解说方式,既考查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考查学生理论素养,评委点评又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性自主建构,达到总结概括的目的。
拓展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基于学生计算思维发展情况,为学生创造调动计算思维的机会。拓展性学习任务,既要注重基础性,又要注重发展性,立足于本课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计算思维等,又要关注本课知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多彩的图画》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任务:为家乡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绘制一幅多彩的图画,展示景点风采。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对本课和本单元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价值取向,也是信息技术时代化转变的需要。教师要强化计算思维培养意识,在重构信息技术教学中引领学生计算思维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苏明看得见的“计算思维”——以《有趣的概率》一课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11
[2]韩杰思维力:计算思维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培养核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1
[3]聂芬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计算机教学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