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真功”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指导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贺婷
[导读] 新课改的深入推广,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推广,要求教师在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时,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开展语文写作训练活动时,应使学生成为写作训练的主人,引导学生通过使用一些写作方法,使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具体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语文 记叙文 细节描写
        前言:记叙文是中小学生学习写作的主要文体。从记叙完整的事件到精彩细腻的描写,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写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着重指导同学们了解细节描写的内涵,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将写作语言变叙述为描写,变干涩为生动。
        何为细节描写呢?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展示故事情节,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教师如何进行细节描写指导?
        一、人物细节描写,变静为动。
        同学们的习作中对人物的描写,往往是静止的。没有将笔下的人物看作有血有肉、灵活生动的对象进行描写,而是当作了照片中,静止不动的形象来叙述。写人的片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添加动词,使人物动起来。
        1、描写穿着用动词
        针对不同的服饰用不同的动词,可以使衣物契合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一句,鲁迅用“穿、垫、挂”三个动词,写出了孔乙己这个酸腐书生,被人打折腿后可怜潦倒的形象。
        2、描写外貌用动词
        同学们在写作中对外貌描写习惯用“他长着……”,“他有……”这样的叙述,人物外貌偏于静态,没有灵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各种动词来形容外貌,使文章语言生动,人物外形“活”起来。如《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堆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茨威格用“覆盖”来体现长苒的多、密;用“倒竖”来形容人物眉毛形状与众不同,也呼应了“多毛”的特点;用“射”写出了托尔斯泰目光清明有劲,仿佛蕴含了无穷的智慧与力量。
        3、描写神态用动词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神态时,喜欢着力描写脸蛋。不是“涨红了脸”,就是“苍白的脸庞”,人物的五官模糊不见甚至完全忽略。其实着重描写“活动起来的五官”,可以使人物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如学生习作中这一句“教室里打的乌烟瘴气,毛老师气咻咻地站在门口。他头上冒着热气,鼻子尖上綴着几颗亮晶晶的汗珠,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着,嘴却向下咧着。”通过描写老师的头、鼻、眉、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疾驰而来、怒气腾腾的样子。
        二、景物细节描写,化简为繁
        环境描写之一是对景物进行描写。优美的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还可以使文章语言优美,有强烈的画面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简洁,不拖沓,是作文语言的评判标准之一。其实,简练美和繁复美,都是文学语言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在景物描写时,添加各类形容词、短句,化简为繁,使干涩的句子生动起来。
        1、添加形容词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爱美之人的眼中,花草树木皆有风情。如《荷塘月色》中“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朱自清用“参差、斑驳”来形容灌木的黑影,用“弯弯、稀疏”来形容荷塘岸边杨柳的倒影。灌木和杨柳因此有了风格迥异的美。不同的形容词为不同的景物勾画了最美的身影。


        2、添加短句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状写大雪纷飞的境界,用词贴切,以一当十。但有时景物的描写非繁不足以表达其妙处。如峻青《第一场雪》“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儿小雨,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作者在点明“雪下得很大”之后,添加了对大雪纷飞的详细描绘,使第一场雪盛大的场景跃然纸上,并更好地呼应了瑞雪照丰年的主题。
        3、添加色彩
        不同的色彩能使人产生特定的情感反应。如红橙黄,能唤起光明、温暖、热烈的感觉;青蓝绿,给人以清爽、凉爽、生机的感受……古今许多作品中都着意为景物添加色彩,堪称经典,值得我们在习作中借鉴。如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双色并呈;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四色同辉;朱自清《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些红黄白绿粉,为春景添上了最美的色彩。
        4、添加声音
        以动称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更宁静的一种环境。在文章中适当的添加声音,动与静、有声与无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用“蝉躁、鸟鸣”的动态写若耶溪山林的幽静,“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用袅袅回响的“钟磬音”来衬托禅院的寂静。
        三、情感细节描写,化虚为实。
        心理活动,都用于言情。情绪情感,是虚化的、抽象的。同学们在记叙文中描写人物感受或心情时,总感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表达笼统,难以打动人心,更不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描写时善用意象,使情感描写,化虚为实。
        1、使用类比,表达情感
        类比修辞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方法。在作文中使用类比法,能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表达。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更浅显形象地加深读者本体事物理解。如:“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画画,他说那种感觉就像孔雀迷恋自己写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这种“迷恋”究竟有多喜爱、多疯狂,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人们熟知的孔雀开屏、飞蛾扑火进行类比,用已知写未知,表达清楚,浅显易懂。
        2、使用比喻,托物言情。
        托物言情,在这里就是指使用意象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郑正铎《海燕》“乡愁啊,如轻烟似的乡愁啊!”,余光中《乡愁》“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李煜《虞美人》“问句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借用“轻烟、邮票、春江水”这些意象,表达自己一腔愁绪。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意与象完美融合,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
        结语:以上几个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只是日常作文教学的几个常见的小技巧。教师都有粗略提点,学生在课本、范文中都见过、读过。但当前很多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急于指导学生建立宏伟的作文框架、急于引导学生在写作时求新求异,反而忽视了最基础的语言训练。“语文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慢工出细活,放慢脚步,我们才能给孩子们真正的语文教育。“教师应在课堂中多进行改句练习、片段作文等训练,放慢脚步,让孩子磨练细节,充分感受语文之美,习得写作“真功夫”!
        参考文献
        李昂.语文之美.2002-4.湖南人民出版社
        周先慎.简笔与繁笔.1981-2-18.人民日报
        武宏均.请放慢语文教育的脚步.2015-4-21.语文备课大师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