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其目的就是通过依托旅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体验性的研究性学习。通过研学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和课题调研,让教育走出学校的围墙,从学校课堂走向更广阔的、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把学生从束缚于书本和禁锢在课堂之中解放出来,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丰富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人生体验。在这种实践性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的优秀教育理念,扩展学科教育的空间,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研学教育撬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新支点,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亮点,为核心素养综合实践育人的学习注入了新内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突出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确保了实践育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研学之旅 红色教育 社会实践 “诗和远方”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校目前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对研学之旅活动进行序列化的设计。我校目前正打造一个具有闽东本地特色的研学主题。主要以闽东地区优秀的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为主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育人功能,做好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创新形式。在课程设置与推进学习方式变革方面,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丰富的活动载体,具有了一定的前瞻性。研学之旅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成为校内外教育衔接合作、校外教育空间不断拓展的一种新形式。研学之旅在“面”上谋篇布局,拉开框架,在“点”上市内联动,打造基地,弥补实践教育短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形成教育新常态。这种教育行为,将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显学”。
一、明确主题:行走中的教育,学生走出校园
确定主题,以“实践课程化”为导向,制定研学之旅课程手册。我们有意识地规划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典的线路和研学社会实践基地和营地,构建起了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开展这项行走中的教育,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新形态。去年秋季以来我校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积极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行走的课堂”研学实践活动已成为福安三中人践行的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方式,挖掘利用本土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基地。在研学教育中探寻“诗和远方”,使学生全身心经历的探究世界与人生的过程。
我们对旅行场景进行学习化重构,挖掘研学资源,“盘活”地方特色资源的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课题调研,构建“研学主体(学生)过滤、筛选研学线路--挖掘场景学习点— -整合满足学科知识目标和活动形式--践行研学内容(校内知识—生活世界真实情景)”的实践教学,并对主题、活动和任务进行校本化改造中不断延展教学内容,经历了不平凡的体验与成长。
1.生态体验,让教育更有诗意。
学生在地质考察活动中,接触自然和社会,关注各个景点和得天独厚的地质奇观与文化元素,洞察秀美风光的能力,置身于自然之中,开拓学生们的视野,把学校知识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效衔接,挖掘景点内含的学习属性,让学生进行深度体验,在游中学,于行中悟。
(1)体验自然生态,因价值的指引而“诗性地栖居”。
要培养学生意志、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必须走向远方,“走出去”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步。今年4月16日,我校初二年段组织学生进入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区——白云山地质公园开展研学旅行科普考察活动。同学们走出校园,在研学旅行中,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伴随着“诗意白云山行”的精神浸润,寻找诗和远方。同学们选取其中典型的地质场景,作为观察、体验的对象,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相学习。宁德世界地质公园评估组来到白云山园区时,我校师生与联合国专家尼克?珀先生和阿莱西娅?阿莫菲妮女士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互动。专家对我校研学旅行科普实践系列科学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学们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园区研学旅行回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制作PPT,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白云山地质公园进行“旅行后的研学”。同学们在主题班会课上,将课堂所学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一起,进行了研学成果汇报交流。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学生成为新知识创造者。这样,我们的教育冲突学校的围墙,把学生视野和心灵从教室里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心灵和智慧自由生长。
(2)通过研学教育,增强了保护好大自然的意识。
今年5月18日高二年级师生赴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探究。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和学习场所,参与知识探究,增长知识,其核心方法是研究性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使学生产生学习体验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选择的旅行线路景点是与学习任务,相互匹配。旅行线路景点承载学习任务,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剖析问题,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综合知识、技能、应用等方面的培育,并深入挖掘白云山文化公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学习任务融入到研学教育之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3)亲近自然,夯实知识的纹理,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乡土文化。
2019年4月13日我校高一年段师生共500多人,来到福安市溪潭镇双峰村开展大型户外研学旅行活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心感知远方,这次研学旅行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亲近自然,拥抱自然,在研学实践中展现了我校学子的独特风采,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 与感性知识的缝隙,让学生在能力上有提升,从而完善自我。“记下来”使旅行彰显意义,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更加激发学生了解和热爱乡土文化,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红色教育,深植家国情怀。
闽东福安拥有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历史,在闽东红色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存在着许多红色遗迹。这里的红色文化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和砥砺奋进的动力。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被誉为“闽东延安”,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正是研学旅行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我们以红色资源作为研学旅行的载体,注重因地制宜,开发闽东红色文化。在独特的体验中,让思政课发挥润物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感受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的认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的价值引领。
第一,点燃信仰,激活红色基因。
我们以学生家乡的红色文化为抓手,开展红色文化德育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践行革命传统教育。汲取革命老区的精髓,传承闽东红色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研学旅行建设,教师当好扶正滋养着学子们的“拔节孕穗期”,使红色精神真正融入学生头脑,濡染家国情怀,传承精神信仰、传承着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闽东延安”的福安市溪柄镇柏柱洋,进行红色研学之旅,可以把游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政治科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把书本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教育化,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德育中去,为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资源。学生也因承载这些革命精神的教育,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教学价值,使学科知识“鲜活”起来,并化为行动,用红色文化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探寻红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并融入血脉。
第二,探寻红色足迹,铭记历史使命。
革命传统思想就可以薪火相传。探访红色历史遗存,强化情感体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通过红色资源的开发,使学生认识到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从而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浸染校园文明,厚植家国情怀。通过场景再现、交互体验,体会到邓子恢、陶铸、叶飞、曾志、阮英平等革命先辈相继到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的革命精神。例如,就在校园旁边的一块石碑“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攻占穆阳渡口旧址”,其中记载了以寻淮洲为团长、乐少华为政委、粟裕为参谋长、刘英为政治部主任的红七军团改编为抗日先遣队攻占穆阳的战斗情景,在这里曾留下过很多红色故事。穆水悠悠逝,渡口今古存。当年的抗日先遣队途经福安为闽东革命带来富贵革命经验和斗志。我们带领学生围绕着弘扬“闽东革命精神”学习主题,开展研学实践,在拓展活动中,这些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史料,通过学生去了解、行走、体验和研究,寻找红色基因的遗传密码,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的浸润。这些大量革命传统的励志教育素材,让学生沉浸其中,回顾红色历程,瞻仰革命先烈,学习革命精神,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与使命。研学教育使思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体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革命精神充分发挥研学之旅教育价值及育人功能。
二、学生学习新形态的转型,扩展学科教育的新空间
“智能+”的新时代,教书育人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习得,它超越学校和课堂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社会活动领域和学生的生活领域延伸。确保“研学”蕴含教育性。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实现了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素养的转化。做到常规与创新相结合。
1.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积极关注社会,以体验为中心,认知社会,体验集体生活,锻炼意志毅力,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使“知”转化为“行”,涵养学生气质,提升社会责任感,拓展人生的格局。在活动中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文化熏陶的教育。
我校青年志愿者将“义卖及敬老志愿服务活动”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桃花节共举办了9届,通过开展义卖所获资金和资源,全部用于穆阳幸福园、穆阳爱心敬老院的孤寡、计生等老人提供定期敬老服务和帮助。这里有人文关怀和高洁价值,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关爱他人、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的雷锋精神的事迹,见诸报端,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和闽东日报报道。参加慈善义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他人、认识社会,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独特育人功能和育人目标。这种暖人心的慈善义工活动,使孩子们得到了成长与锻炼,发出的理性之思,实现“做中学”的多学科融合课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提升道德修养。
2.重构学习:书本是我们的世界,而今,世界是我们的书本。
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样态,聚焦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和生价值观的塑造,离不开人文底蕴,在研学旅行的社会实践中必须明晰责任与方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将知识教学走向课程的全面育人。
研学之旅构筑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的桥梁,将学习的“课堂”对接、拓展和应用到学科之外领域,突破了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研学旅行是实现育人方式的重点突破,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教材二次开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编号:DHA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