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其意为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注重孝道文化的培养与渗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德品质,尤其是正处于儿童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加强对小学生孝道文化的渗透与发展,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行为素质、认知发展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意识。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育管理经验,对小学孝道文化的渗透与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孝道文化;渗透发展
小学是学生基础教育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智培养、思德引导的“黄金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有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持续发展,还能帮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这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从孝道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当前孝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升孝文化的实践策略三个方面出发,对小学时期教导文化的培养和提升进行策略性探究分析。
一、孝道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人格发展、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是学生打牢基础、培养素质的关键阶段,其孝道文化的渗透与培养,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强化学生的行为素养,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同时,孝道文化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渗透,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尊师重道、恪守尽责、感恩奉献的优秀精神,这对学生的内在发展起到引正提质的效果。此外,将孝道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展开推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培养学生爱他人、爱学校、爱祖国的精神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勇敢、敢担当的心理品格。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孝文化的发展现状
1、德智教育失衡
通过对小学教育活动的深入和探访,发现当前小学教育中存在德智教育失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上。其一,部分地区的小学学校,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升学率和分数线,忽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工作,导致学生陷入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怪圈,完全违背学生的发展意愿和认知规律,导致不少学生滋生“分数第一”的不良心理,对其他事物存在漠不关心的情况;其二,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对学生德育培养的方法呈现单一化、模式化的特点,尤其是孝道文化的渗透方面,只是简单的对其播放宣传片或影音资料,缺乏对学生内在心理的引导和把握,导致学生的孝道培养存在形式化的问题。
2、家庭引导不足
家庭作为学生不断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家庭教育的引导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缺乏对学生孝道文化的培养和教育策略,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孝文化的落实和践行产生一些偏离,这对正处于心智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起到不良的效仿影响。同时,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其家长的日常言行和孝道传播,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家长的个体言行往往存在“带坏”“跑偏”的现象,这对学生的基础教育产生不良效果。
3、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其舆论的导向和牵引对学生的孝道文化培养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社会中不少问题事件或不良案例的传播,导致学生对尽孝、守孝、弘孝等方面的理解出现偏差,影响对孝道文化的践行力度和教育体验,最终不利于学生积极健康的素质发展。同时,社会上仍然存在“应试”“分数重要”等不良思想,制约学生思德发展的同时,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状态产生影响,降低对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的能动效果。由此看来,优化学生的教育环境、净化学生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小学教育中孝文化的实践策略
1、引入传统故事,播撒孝道种子
对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其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大多建立在形象思维的感官体验上,而传统语言讲授的方式,无法有效的将孝道文化渗透其中,这对教育的意义和效果产生阻碍的作用。而根据学生的发展状态,将传统孝道故事引入其中,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关注与了解,这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起到实效。因此,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传统孝道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内在学习,使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看故事的过程中,学到其中的内涵精神和品格价值,这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教师可以利用班务会、阅读会等形式,将孝感动天的舜、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啮指痛心的曾参等传统孝道故事引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其感恩、侍奉、责任等优秀品质,从而实现播撒孝道种子、助力主体发展的教育目标。
2、渗透生活细节,感知孝道文化
注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渗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内在培养,打牢学生的思德基础。同时,正处于基础教育时期的小学生,其知识的获取大多源自日常的生活之中,将孝道文化渗透于生活细节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对孝道精神的培养,并将其运用于日常行为之中,提升自我价值和行为发展的能力。如教师引导学生送给父母一句温馨的话语,帮助学生学习会感恩、学会关心;组织学生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缓解父母工作的疲惫和倦怠,使学生从小学会报恩和照顾;亲手制作一个生日礼物送给父母,给父母一个特别的惊喜与安慰;帮助父母打扫家务、整理卫生,有助于培养学生家庭责任感。通过从生活细节的渗透与培养,使学生在日常之中感知孝道文化,学会关心、关爱以及关注他人的品质,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精神塑造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构建校园环境,践行孝道精神
学校是学生知识学习、认知培养的重要场所,其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感官和素质发展的效果。因此,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摒弃传统的不良思想和教育行为,以多元化、全方位的形式,倡导孝道文化,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的信息优势,合理有序的对孝道文化进行建设和传播,向学生引入孝文化的概念,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敬老院、孤儿院、爱心志愿者等社会服务活动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素质,践行学生的孝道精神,使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奉献的快乐、精神的满足,从而实现德智教育的和谐发展。
4、注重自身修养,保持孝道常态
教师和家长作为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员之一,对学生的基础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在小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保持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树立以身作则的榜样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建立正确的德育体系,养成良好的孝道行为,如同事之间的和谐相处、语言措辞的正确文雅、严苛温馨的制度管理等等,使学生在积极、奉献、担当的影响下,深化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感。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协调家长的教育工作,传授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育儿方式,并将孝道文化渗透到日常家庭活动之中,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孝心,进而延伸到子女的品德发展,实现孝心献父母、孝道融于心的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传统故事的引入、生活细节的渗透、校园环境的构建以及自身修养的保持,不仅使学生的孝道文化得到学习和发扬,还使学生将其运用于实际之中,强化自身的德育根基,提升自身的思德品质。同时,躬行孝行,知孝学孝,有助于传播正确的孝道文化,真抓实干的践行孝道精神,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思德渗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今后的教育培养道路上,希望广大教师,从学生的发展本质出发,不断优化学生的教育形式,创新教育策略,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品德素养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璐.新形势下的小学生孝道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94-94.
[2]杜宏波,刘芳.孝道教育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读与写,2017,14(2):35-41.
[3]杨秀刚.浅议孝道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J].青年时代,2015(7):13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