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搞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促进中小学生素质养成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铎重要性,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存在铎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一些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策略,以期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养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般而言,人的心理状态存在三种情形:正常、不均衡与不正常,所谓正常状态是指个体的行为、价值追求、道德观念保持与积极的一般的人格特征一致;不均衡状态是指心理状态轻度失衡,个人情感、价值的受挫感导致的道德层面危机,但通过积极的疏导能够回归正常;不健康状态则是人在长期挫折、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中产生了病态心理与反社会行为。中小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发育存在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其心理健康与素质养成面临的变数较多,学业压力、家庭压力、情感压力等都容易导致中小学生心理失衡甚至发展至病态,其步入社会后必然难以适应或无法完成自我调节,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个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健全的人格与心理,高素质的人才必然是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的,强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是为了中小学生个体发展铎需要。一是中小学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工作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式,只有在健康心理状况下接受素质教育才能将高尚的品格深深烙入中小学生的心底,对其素质养成具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对中小学生学业成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学生生理与心理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全面关注其心理状态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与情感方面的压力,可以有效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过硬的素质。
二、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学术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开展还不深入,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工作的具体方法、内容、目标、任务、原则等存在较大的分歧,一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效果。众所周知,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工作,包括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学知识与多学科交融渗透等都关系到中小学生素质养成铎效果,缺乏科学铎理论指导,开展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显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学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师生的思想认识等因素对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影响的研究仍不够深入。
(二)实践中出现偏差
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们发挥自身潜能、对学生们的心理障碍进行预防和补救为目标,所以若将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为唯一的依据,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狭隘化,即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避免学生们产生心理疾病。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在缺乏足够理论支持的前提下,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及其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没有厘清,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不均衡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上,对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缺乏认识,采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无法满足素质养成的需求。
二是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对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关注不高,中小学生的家庭生活出现的一些心理危机信号被忽视了,而且家长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只对可以量化的考试成绩有反应,但对不可捉摸的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无法把握,家庭与学校的良性互动缺失,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实践缺乏全面性。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的策略探究
(一)积极开展学校教育
学校是中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为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养成必须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一是加强对校园教育资源的挖掘利用,对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中小学心理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研究,准确把握教育目标、任务等核心要素,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教育活动,全面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多学科知识渗透做到精细化,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只有不断强化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双管齐下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综合素质提升非常重要。三是不断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教学方式方法,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满足中小学生充满求知欲的好奇心,在重视心理健康与素质养成的前提下,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如翻转课堂、合作学习、实践教学等形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果。
(二)广泛利用校外教育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优质校外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资源的内容、形式及传播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充分认识中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广泛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效果的关键措施之一。一是中小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网络资源,尤其是优质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国内外成功教学案例及其可供选择的经验、最新的教育理论以及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影视等,采用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常常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学校要善于发挥利用社会其他部门、行业对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素质养成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辅导志愿团体关注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采取进社区、学校的形式极大地改善我国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欠缺,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三)构建“家校”互动教育模式
家庭与学校是中小学学习和生活的两大主要场所,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全面提高教育效果,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综合素质养成非常重要,构建“家校”互动教育模式必须要予以重视。一是学校和家长要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充分沟通交流,对发现学生积极阳光的表现要进行鼓励和肯定,对出现的不均衡或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及时进行科学引导,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全面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心理。二是在互动交流引导中小学生养成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加强对其素质教育学习的管理,尤其是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保障,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人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于社会、国家及他人有益,学校与家庭必须要共同关注,不断为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帮助。
四、结语
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非常重要,这一阶段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认知能力和水平有限,而社会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因素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必须要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养成活动,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学校教育、充分利用优质校外教育资源并构建“家校”良性互动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连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才智.2018(06)
[2]樊铎天.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改进策略[J].甘肃教育.2019(06)
[3]李靖怡,白冬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