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动手操作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之一。“手”创世界,通过学生的手工制作,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传递手工精神的价值观。”甚至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的废旧物品,经过“手”创世界这个过程,手工品或许就华丽转身艺术品。
关键字:手工精神;创新;传递价值
课程标准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要将学生在劳动与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的素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将教学直接与现实生活相对接,把真实的生活情景作为教学情境,参与手工制作,力所能及的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创造美好的劳动与生活。
一、垃圾分类,孕育“手”创世界的智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纲要》中“课程内容”指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领域。除此之外,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节日活动以及学校的某些传统活动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非指定领域,可以与指定领域结合开展。”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指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推行垃圾分类的具体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对于动员全社会共同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生,人人参与垃圾分类更是必要的,为此,我在劳动与技术课上带领学生将自己家的废旧纸盒集合起来,然后动手做垃圾分类中重要的四个垃圾筒。从大小不一的废纸盒怎样整齐划一成一个规模尺寸的四个垃圾筒,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头脑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五彩不一的纸盒怎样能美观呢?同学们又想到了用废弃的大试卷的前后封面白色硬纸同一颜色,再贴上红、黑、绿、灰的卡纸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桶颜色。最后我带领同学们给四个垃圾筒绘上不同的分类标志。你瞧,纯手工打造的四个垃圾桶就做好了。四个漂亮的垃圾桶放在走廊上连连获得同学们的好评。校长给学生点赞:“这不仅是手工小能手,更是环境宣传者。”我还创作剧本,请班级里的学生排练了情景剧《垃圾分类我先行》的节目,借助少先队的队会,像全校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参与制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手工制作,以及参与垃圾分类的体会,号召了全校以及家庭都来参与垃圾分类。荣誉是外在的,行动是最有效的。垃圾分类的意识经过手工实践的锻炼早已播种在孩子们的内心。
核心素养展示,我们班排练课本剧《三打白骨精》,其中师徒四人的道具学生觉得买太贵了,于是我和同学们就思考怎样打造纯手工道具。“探究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劳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尊重学生的见解就是相信学生生来就是有创造天赋的。几轮头脑风暴之后,同学们想到了许多好办法。
接下来“手“创世界过程开始了:1.用硬纸盒剪成九尺钉耙的样子,然后用黑卡纸糊在两边。2.用多余的扫把棍子两头涂金色,中间涂红色绘制金箍棒。3.用金铝丝缠起来作为唐僧权杖的上半部分。4.用鞋盒子做沙僧挑担子的货物。5.唐僧的袈裟可以用红色一块布然后在上面画黄粉笔格子这样红黄间隔的袈裟就好了。6.师徒四人用的主道具都是木头的,为此我们把家里不用的废拖把的用来做呢?于是把自己家的废旧拖把杆带来作为道具。
“手”创世界说起来容易,可还要达到审美的高度,又要开拓创新思维。例如:唐僧权杖上的上半部分,怎样缠绕才还原度最高,这不得不思索,通过多次的试验终于寻找到最漂亮、最具审美的一种缠绕方法。
手工制作过程还要创设出积极思索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与想象中,让思维插上翅膀,拓宽创新的空间,有了创新的依托,手工品也会格外引人注目。
经过“手”创世界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手工品,学生们感到自信、有成就感。这种快乐还被同学写进了《陶泥变佛珠》的作文里:
“一串佛珠也挺贵的,我们有没有想到好办法做呢?有什么东西可以搓成圆的像佛珠呢?”老师有力的发问。
有人说用橡皮泥,有人说用泥巴,有人说用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动脑筋思考者。老师在学生之间踱步着,表情凝重。
“啊,我想到了!钱雨璐,我的抽屉里还有一袋陶泥,你拿来试试看。”老师满心欢喜以及急切地呼叫我的名字。“陶泥,老师你确定?”我纳闷的看着老师,满脸写着小问号。
我已最快的速度取来了老师的“陈年旧泥”,老师说她曾经教五年级劳动与技术的时候教过学生用陶泥做大蒜、苹果等小模型。老师边说边带头开始揉搓。我们几个学着老师的模样老师动手搓“佛珠”。这期间,细心的同学还发现,沙僧的佛珠要大,唐僧的是中等的。
老师还告诉我们一串佛珠的珠子要求是单数。为此我们串好了两串佛珠。正当我们为自己的聪明智慧兴奋不已时,一位同学指出沙僧的佛珠是黑色的,陶泥是棕色的,那接下来怎样把棕色变黑色又是一个难题。小伙伴愁思的说着,用黑颜料,那需要一个一个刷很久。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呢?
“老师,我知道了,用黑墨汁!我们把一串佛珠放在黑墨汁里浸泡,这样大面积还快。”我灵光一闪后脱口而出。实践出真知,我们开始把墨汁放在盆里,然后把佛珠放进去,佛珠似乎早就期待穿黑袍了,不一会儿,一袭黑袍就成功穿上身了。“老师,我们成功了!”我欢呼雀跃地大叫者。放在阳光下晒晒,一串黑色大佛珠就大功告成了。
“手”创世界的快乐,不仅激发了创新思维,还成了学生写作的素材,这真是一举两得。“手”创世界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传递了手工精神。
二、美境行动,传递“手”创世界的价值观
“美境行动”是一项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活动,充分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
我们学校一直是美境行动的参与者,2018年,我们学校的主题活动是“盆中有心意,绿意润心田”。同学们将家里废弃的花瓶、塑料瓶,经过“手”创世界的改造——麻绳缠绕,裁剪成型、手工绘画,一件件有“颜值”的花瓶就出炉了,将绿色植物插入花瓶,一件件环保的植物绿色盆栽就诞生了。这项活动,获得了江苏省“美境行动”方案实施的二等奖。
“手”创世界的过程,学生发挥了创造性思维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改造成各式各样的花盆,既培养实践操作和团结协作能力。也将废物变宝的理念种植入孩子的内心,并会一直生根发芽。学生不仅是美化了校园的参与者,更是环保的行动者。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废旧物品,经过开拓创新,“手”创世界的环节,它一定会让你有很大的收获,不仅仅是锻炼了能力,还增强了理念,树立了信心。
四.结语
教育家卢梭强调指出:“用一小时的实践操作得到的收获,要比一整天的说教所得到的收获大得多。”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老师,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手”创世界的精神,孕育出乡村孩子最美的智慧之花,希望每一位孩子享受手工制作的快乐,传递手工制作的价值深入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Z].2014.
[2]徐健健.小学劳动技术课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19(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