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古诗词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胡忠武
[导读] 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到的古诗词在题材上越来越多样,
        摘要: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到的古诗词在题材上越来越多样,在思想内涵上越来越丰富与深刻。通过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各项要素,让学生以古诗词为范文,学习相关的写作方法,能够另辟蹊径,为初中作文教学提供新的发展方向。通过古诗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能够广泛地被激发出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本文主要从写作视角、艺术手法、思想主旨表达、想象力等方面对古诗词中蕴含的写作价值进行探讨,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  写作能力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丰富的词汇,但在写作视角的灵活性、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思想情感的深刻性以及作品内容的深刻性上还普遍存在明显的不足。另外,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不够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让学生搬套一些固有的语言来进行写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笔者主要从这些问题出发,论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古诗词中的写作价值进行挖掘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宏观视角、多种广泛联系
        描写事物,表现事物的明显特征是写作的第一步骤。很多学生在描写时观察的角度过于单一,对于事物的特征表现过于模糊,难以让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并且,由于视角的单一容易造成写作篇幅过短,难以达到写作字数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作者运用多种视角、广泛联系多种事物的方法,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对比、衬托作用体现出事物的独特之处,让作品显得生动丰富,充满阅读趣味。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视角来描写事物的方法。在阅读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下大海。学生会发现自己只能描写大海广阔无比,有汹涌的浪花等,表现的事物过少。而在阅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写大海时运用了什么样的视角?描写了那些事物呢?学生能够发现“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描写了水中的岛屿,属于远视的视角,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周围的草木,是近视的视角。同样,对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能够发现作者采用了仰视的视角。通过这些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视角的多样性对于表现事物的丰富性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以宏观的角度进行观察与联系,让作文内容更加丰富。
        二、深度鉴赏,学习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是十分多样的,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够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灵活生动,充满艺术性。在目前,很多学生依赖一些作文辅导书,只是将书中的一些段落机械地摘抄下来,而没有意识去探究相关文本具有艺术性的根本原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深入探究作品中艺术手法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让学生掌握各种艺术手法的写作价值,提高写作语言的灵动性与独特性。
        例如,在学习《渡荆门送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多样的艺术手法。阅读首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学生会感觉本句十分平淡,只是交代了自己在出行中,没有什么艺术价值。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到诗歌的写作背景是作者离开四川途径重庆与湖北等地所做。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地区的变化突出了路途的漫长。对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句,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运用对偶的修辞将楚地崇山峻岭、大江奔腾的壮阔景色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句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巧妙地比喻营造的海市蜃楼般的景象。对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学生能够从“怜”字中体会到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故乡的水看做自己依依不舍的亲人。

通过对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感受到艺术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广泛使用艺术手法,提高作品的语言魅力。
        三、引用典故,深化思想主旨
        表达思想主旨是写作的重要目的,是学生思想深度的重要体现。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于很多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因而具备提升作品内含深刻性的能力。但由于学生对于相关的表达技巧学习不够纯熟,在思想表达时经常过于直白。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中用典对于升华主旨的独特作用,让学生有意识将浓厚的人文情怀融入到作文中,提高作文的思想深度。
        例如,在学习《赤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历史典故表达思想情感的独特之处。作品表面上描写了诗人看到赤壁之战时期的一只折断的戟所发出的对大乔和小乔命运的感慨。教师可以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学生能够知道作者处于晚唐时期,当时藩镇割据、朝政混乱,作者自己却不受重用,常年怀才不遇。学生能够借此体会到作者将自己比作“折戟沉沙”,而“东风不与周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则是用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的历史故事表达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志向。学生能够借助赤壁之战这一典故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和不受重用的愤慨。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典故利用历史事件固有的含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强化与衬托作用。从而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广泛积累历史典故,增强写作的书卷气息与厚重感。
        四、发挥想象,塑造独特风格
        想象力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是写作独特性的重要体现。在目前,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往往过于陈旧,造成写作内容千篇一律,缺乏个性。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未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来自己创造新鲜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中具有的想象成分,让学生对想象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描写,以此来拓展新的思路,寻求新的素材,让作文内容更加生动与鲜活。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歌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个性化的创造。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秋季寒风呼啸时在茅草屋中的艰难生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对这些生活场景进行具体描写。比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段描写的是孩童们抢夺作者茅草的场景。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将这一场景具体描写为:两个孩子兴冲冲地从河边跑了过来,抱起茅草就走,我刚追上去,从侧面又来了几个孩子又夺走了大片的茅草。又比如,对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一句,学生可以想象作者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受到皇帝的召见而受到重用,最终帮助穷苦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能够不断拓展写作思路,自由创造新的内容,让作品更加新颖与生动。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要将古诗词教学与写作相结合起来,以读写共进的模式让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中的写作价值,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注重对写作视角、艺术手法、思想主旨表达、想象力等方面进行探究与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古诗词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写作,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思想的深刻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侠;吴青文;浅析初中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J];语文建设;2012年04期.
        [2]刘雨琳;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年.
        [3]潘蔚;新课改下初中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