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论语》为例浅议怎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20/7/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徐刚
[导读]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摘要】《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作为代表传古代传统的重要语录,其中《论语》十二章尤为重要,能够对学生进行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论语》十二章    文化教育    
        【正文】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中,《论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多年来,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直编有《论语十二章》这一篇课文,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呢,我个人肤浅地认为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要认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积淀了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民族之魂,纵观世界历史,历史上几个文明古国已经衰落,今天依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只有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前些年,一些青少年盲目崇外,过“洋节”蔚然成风,不能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和重要性,这是十分危险的!说白了这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了“文化自信”,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文化教育,逐步取消了过“洋节”,这是可喜的,但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路程还很漫长,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认识到,尤其要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认识到“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这样才不至于失去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记得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才有希望。                           
        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积累是基础,理解是关键。
        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国民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书,看好书,要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同时,在阅读方面,要剔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多向学生引荐一些好的书目。积累是基础,理解是关键,在积累的基础上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理解了,才能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例如:《<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了知识又每每复习和练习它,不是很开心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憎恶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这些句子,不仅教给了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科学学习方法、也教给了学生修身做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这些句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句子的内涵,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更好地运用。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等等,这些经典的语录,学生多多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更能够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
        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以古文呈现,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内容空泛,究其实质还是因为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不够,对内容产生的文化教育意义的认识不够,这都需要我们老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加强课内的讲授,通过讲授学习、朗读背诵、句子赏析、课堂检测等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打好基础,同时,在课外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传统经典,通过故事分享、经典集锦、报刊墙报、实践活动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知行合一,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所学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如果只是停留在积累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远远不够的。《<论语>十二章》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如果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书面“新知识”,这是不够的,可以这样解释:随着自己履历的丰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能力的提高,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可以更好的体会到当中的新知识,得到不一样的理解,并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纵观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已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有些方面还弯道超车,更多的新技术已经名列世界前茅。这都与我们在不断学习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
        前面讲到《<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憎恶他,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经常说:“了解别人难,理解别人更难”,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甚至误会自己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不生气、不怨恨别人,这是需要宽阔的胸怀的。在我们通过学生学习经典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包容别人的同时,老师更应该因势利导,联系现实、历史、将来,把这种个人情感上升到家国情怀。例如,今天当新冠病毒在全世界大流行侵蚀人类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群策群力抗击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基本控制了国内疫情后,我国人民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宗旨,立即向世界各国捐赠医疗物资,派遣专家团队,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抗击疫情,可是,一些西方国家,却为了一己私,有意对我国进行政治抹黑,但我们依然摒弃前嫌,一如既往给予他们支持,体现着一个大国的担当,这何尝不是一种包容天下的大国情怀!
        【结束语】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论语》十二章不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沧海一粟。在此略举一二,以利于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求知态度及科学的学习方法,使青少年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王鸿江.现代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