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八桂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计量工作是现代社会、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港口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设施,港口企业计量技术一直与港口货运工作的实际需求紧密关联。伴随着我国海运事业的发展以及港口吞吐量的不断加大,对于港口企业计量工作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本文对港口企业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港口企业计量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港口企业;计量工作;问题与措施
1 港口企业计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1 设备配装率相对不足
港口货场计量检测设备供给相对不足。例如,集装箱作业场站空重箱防超偏载装置没有做到全覆盖,在作业现场,集装箱装上船舶后,时常出现用轮重仪复测时发现数据异常,需要返厂整理货物的现象,致使返工吊装时间长、成本高,影响正常运输生产组织作业。同时,港口货场进门、出门处没有全部安装汽车衡,货场进门和出门车辆常常同时等待汽车衡过磅计重,致使进出车辆交叉混乱、排队等待耗时较长,客户服务体验不良。目前货场即将投产运用的小型货运超偏载检测仪,虽然能更好的把好超偏载检测这道关,但由于尚未实现统一布局安装,而且属于事后监测,即整个装车流程完毕后,才检测船舶是否超偏载。因而一旦发现问题,需要重新组织计划及货运生产作业,将在很大程度影响货场的生产时效性。
1.2 设备技术性能有待提高
港口货场计量检测设备技术性能有待提高。例如,常见的汽车衡、轮重仪等装置或设备的技术性能相对落后,特别是称重计量数据传递,目前仍然需要流转纸质磅单,相关岗位磅单传递交接流程繁琐,限制车辆快速通过。传统纸质信息传递方式,不仅拉低货物周转效率,还使货场运作水平处于低层次状态。又如,作为判断车船是否侵限的限界门,实用性并不佳。同时,不少计量检测设备如汽车衡、轮重仪等可靠性偏低,长期稳定性较差,质量衰减速率较快,对高温、高寒、高湿等相对恶劣工作环境的适应性不强,在全生命周期内维修成本、养护成本较高,而高频率维修也间接降低了其平均寿命,致使计量检测设备经济价值偏低。再如,由于未能实现集中生产、统一供应,不同厂家生产的计量检测设备,质量良莠不齐,致使不同单位的不同计量检测设备准确度保持性不一致,计量误差相对较大。计量检测数据产生误差后,计量检测设备也未能够实现自动校准。
1.3 数据共享程度相对偏低
在港口货场内,计量检测设备互不连通,成为信息孤岛。同时,计量检测设备与相关联的信息系统集成度偏低,如货场进出门的货物重量信息不能即时共享给海运相关作业信息系统,相对孤立分散的计量信息利用价值不高,即使产生数据,也缺乏对数据趋势的深度分析,以及相关数据的联动分析。目前,现场计量信息采集主要采用纸质台账,人工填写方式。生成数据没有联网,相关计量检测数据不能实时上传,信息数据汇总效率较低。对于货物在货场内及线路运行途中是否存在超重、偏重、偏载的情况,各计量设备间尚未实现智能检测、智能卡控和智能报警。此外,货场计量器具没有形成网络化管理,彼此独立,不可识别身份,不能实现计量设备实时动态监管。由于计量检测工具处于“不在线”状态,监管难度加大,监管成本增高。
2 港口货运计量检测智能化发展建议
2.1 提升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智能化水平
港口货运计量检测工具是海运实现“ 智能化生产”的重要一环,因而努力提升港口货运计量检测工具的智能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全面提升“ 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应大力推进“ 智慧生产”建设,特别要加强港口货场计量检测智能化技术的专题调研与攻关。具体来看,应大力提升港口货场计量检测“分析思考”能力。
从进门的汽车衡到吊装作业的超偏载检测仪等,需实现货物相关监测数据全流程智能检测、卡控、报警,如集装箱货物依据不同品名、不同箱型提前预设风险卡控值,通过汽车衡及超偏载检测工具等计量设备能实现快速识别、快速报警,最大限度地降低货运计量中发生人工卡控失误的风险。
同时,取消计量信息纸质传递方式。将物流基地、货运场站及运输线路计量检测装置或设备产生的数据联网,实现在线传输,改变纸质数据传递流程繁琐、运作效率低的现状,提高货场货物周转速度,提升物流基地、货运场站服务水平。此外,针对货物运行中是否侵限,可采用三维成像技术,在不同节点对车船扫描形成立体三维图形,实现计量检测数据数字化、图像化,利用货运车辆限界计量标准,实现快速分析判别,并将结果实时反馈给货运中心。
2.2 加大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与关联信息系统联合研发力度
依据国务院印发的《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 规划”),研发具有港口货运生产组织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智能测量、测试技术。特别应加强研发互联网、传感网等领域计量传感技术和远程测试技术,以及在线测量等的量值传递溯源技术与方法。充分发挥检测数据联网优势,实现港口货运场站不同岗位检测计量信息实时传输,提升数据采集、传输效率,降低人工填记、纸质传递产生的差错。在此基础上,加大计量器具、检测设备与关联信息系统联合研发力度,相关信息系统应预留港口货运计量检测信息导入接口模块,加大计量检测数据与关联信息系统互联互享范围。此外,港口货场全封闭智能门禁系统还应加强与汽车衡、进出人员、车辆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减少车船通过时间,提升进出通过效率及货场运作水平。
2.3 建立基于“ 海运物流基地+”的计量检测数字平台
因地制宜,建立基于“ 海运物流基地+”的计量检测数字平台。赋予每台计量检测器具或设备唯一代码,消除计量器具和检测设备“无身份”状态。研发数字化操控界面,实现计量器具实时在线、互联互通,对物流基地、货运场站计量器具、设备形成网络化管理,争取早日做到实时动态监督与管理物流基地的计量检测设备,尽可能地降低计量检测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消除货运收入漏洞隐患。此外,改变传统纸质计量单据信息存储方式,建立基于海运物流基地层面的计量检测大数据库和计量检测标准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智慧性、扁平化、低延时、双向交互等特性,构建新型量值传递通道和量值传递溯源系统。一方面,实现计量检测设备周期性在线量值溯源;另一方面,将既有的货运计量数据上传至计量检测数字平台,形成货运计量检测数据池,利用大数据、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先进技术,深入分析和利用采集汇总的海量货运计量检测数据,挖掘计量检测数据不同显性特征对货运安全的影响,定期对装车质量形成多维度、系列化分析报告,为港口货运安全持续深入发展提供量化数据支撑。
3 结语
港口货运计量检测工作是保障港口货运生产和安全的重要工作。深化港口企业改革,尤其是深化货运端改革,对港口货运计量检测工作提出新要求,给当下港口货运计量检测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随着工业4.0 和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生产趋势不可逆转,海运物流面临的需求场景正在发生变化,海运物流基地、货运场站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也在改变。为此,只有提前布局、着眼未来,不断加快探索港口货运计量检测智能化技术发展,深化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港口货运计量检测不同场景的应用,才能不断提升海运物流基地、货运场站的组织效能和服务水平,为“强基达标、提质增效”不断注入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朱靖, 王得蓉, 柳义成. 计量发展助推港口企业提质增效[J]. 天津科技, 2017(5).
[2]薛允涛, 田丰. 电子皮带秤双秤计量在贸易结算r中的应用[J]. 衡器, 2018, 047(002):4-6.
[3]张旭东, 马洁. 港口远程值守计量系统升级改造[J]. 港口科技,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