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列展览过程中馆藏文物的保护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倪双如
[导读] 摘要:藏品的一大重要特性就是不可再生。
        延安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陕西延安  717600
        摘要:藏品的一大重要特性就是不可再生。因此,当博物馆在举办陈列展览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对藏品的管理和保护重视程度。在展览过程中,陈列和管理部门之间要做好配合工作,一旦两部门之间产生分歧与矛盾,那么所有工作必须要从保护文物的方面考虑。在文物展览制作的过程中,文物保管部门应当积极参与进来,给予安全保护藏品一定的监督、指导。在摆放藏品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藏品的绝对安全,不容一丝危险出现。此外,自然环境也会对一部分藏品生成很大的危害,保管部门必须根据藏品的实际需求提供适当的摆放环境并采取恰当保护措施。最重要的是,展览要提前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藏品。
        关键词:陈列展览;藏品;安全
        引言
        书画文物作为馆藏文物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其在修复与保护上需注意的各种专业事项极多,传统的装裱修复和保护技法已经无法适用于当今馆藏书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在实践期间,必须从最小干预、最大信息保留、文物安全性、可再处理性等要求出发,才能确保最终书画文物修复与保护效果完全达到预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可以促进书画文物本体研究实效性,还对书画病理研究、保存环境研究等内容理论的丰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总体来看,现代科学技术能够从检测清洁到揭裱保存全过程形成专业的模式框架,大幅缩短传统人力作业时间,同时有效提高馆藏书画文物修复与保护的专业度和精准度。
        1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因素
        1.1温度对馆藏文物保存的影响
        温度是环境因素都对文物保存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能够直接引发生物、物理、化学反应的基本条件。空气中温度持续升高能够加快物理反应过程,例如:温度在升高过程中水的渗透率也会相对加快。由此可见,温度能够直接影响文物的质量,温度过低会导致文物潮湿[2],温度过高会导致文物干燥。如果没有及时调节适宜温度,会直接引发文物出现损坏等现象。与此同时,温度升高还会使污染气体扩散速度加快,不利于文物保存,长此以往会导致文物老化或出现热胀冷缩等不良现象。馆藏中一些文物质量不同,其膨胀系数也有所差异,一些文物会随着空气中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当超过承受范围时,会直接导致文物碎裂。与此同时,温度在升高过程中还会使细菌增生速度加快,容易引发有机质文物腐蚀等不良现象。结合上文所述可以看出,文物保存的环境更适合低温条件,但是将文物保存区域的温度长时间控制在低温环境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相对而言没有可行性。与此同时,文物在保存过程中需要留有充分的时间适应环境。如果温度忽高忽低,会对文物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我国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反复试验表明,通常文物的保存温度可以设定在18-23摄氏度之间。
        1.2 受外部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书画文物受外部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一旦保存环境的气体中长时间残留有污染物,类似硫化氢、二氧化氮、甲酸等化学物质,都会随时间推移对书画文物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如硫化氢会与书画颜料产生反应导致作品变色。阳光辐射会引发紫外线照射书画作品,造成纸绢等有机成分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纸质类书画作品往往会有褪色、变暗的现象,部分食用纸质及淀粉的害虫甚至会直接造成相应书画文物作品难以修复的状况发生。
        2文物陈列展览时的保护措施
        2.1把控展厅的合理温度和湿度
        展览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物保存效果,在这其中有很多需要特别注意的点。馆内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年限的最重要因素,一旦博物馆中的温度突然升高,那么一些出土文物的化学反应就会变快,对物品的损害速度也会随之加快。

如果室内温度、湿度在不断变化或是骤然增高的话,藏品中的有机物品会随之改变形状,更有甚者直接老化。且室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空气中也很容易产生害虫和霉菌,在外观上对藏品造成损害。当下,我国更加重视文化建设,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随着博物馆对外开放的馆数和次数不断增加,参观群众热情也不断增长,参观次数与日俱增。一般情况下,文物都被放在展厅。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科学、合理地调节好温度、湿度。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遇到各类特殊情况,如遇到参观人数十分多,展厅空间小,天气变化无常等情况,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措施,保证展厅内部环境与平常基本一致。
        2.2完善管理体制,维持文物保管的科学规范性
        考古单位的文物保管绝非单纯地进行收纳,而是有较强的系统性。出土的文物要经过登记、清理修复、科技保护、历史认证、入库储藏等诸多环节,涉及到的人力资源众多,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令文物出现大面积的形状、色泽、质量等变化。为了避免这类消极现象,需要针对有关工序流程进行严谨、专业化监管。具体就是预先制订富有前瞻性和周密性的规划,树立起严格的规范体制,确保文物保管中所有环节的科学规范性。首先,田野考古期间文物保护的体制。一直以来,考古单位凭借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来组织文物信息采集、登记、保护管理等事务,可最终实效却始终不够理想。基于此,则可以考虑引入数字化技术,树立起更加健全可靠的田野发掘数字信息集中性的备案体制,力求按期上交出土文物并完成入库。其次,定期巡视监测和不定期专家评估体制。为及时了解文物保存情况,主张树立定期巡视监测和不定期专家评估等体制,确保针对各类质地和保存状况的文物,进行细致性鉴定。即细致化记录馆藏文物的一系列变化动态,定期予以分析,必要情况下邀请专业学者前来辅助评估,为日后提供更高科技的保护方案提供指导性依据。
        2.3合理控制光辐射
        管理人员需要合理控制文物的光照时间,并将对光照明暗的文物加以密封处理,有条件的博物馆可以通过安装调光系统和感应系统,有效减少光辐射带来的负面影响,观众靠近展柜时,为了能够使游客更加清晰地观看文物,感应系统能够自动加强光照条件;客远离时光照系统自动熄灭。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灯光的辐射影响相对较低,例如光纤灯、冷光灯等,以上所述均可以减少光辐射对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
        2.4文物展出时要注意阳光、尘土和大火
        轻微的照射光线、灰尘以及火灾都会对陈列展出的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因此,博物馆工作人员必须要注意防光、防尘、防火。首先是光线。为了观众能清楚观赏文物,博物馆最好在室内安装没有紫外线的冷光灯。即使博物馆使用普通灯箱照射文物,那么也应该注意将稀有文物远离热源,同时要采取最佳的散热方式将热量及时散出。其次是灰尘,工作人员要定期对博物馆进行打扫,以防灰尘对展品的质量造成影响。最后是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中要积极做好防火工作,定期排查电源、电线、电路等,避免火灾的发生。因为一旦着火、处理不当,珍贵的文物都会付之一炬。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在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探索分析,可以看出尤其对于馆藏书画文物修复与保护,所涉及现代化综合科学技术极多,实践期间必须根据最小干预、最大信息保留、文物安全性、可再处理性等书画文物修复与保护的基本原则,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文物修复保护做有效融合,才能达到提高我国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水平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极快,推广应用期间要关注技术更新速率和完善指标,方能保证现代科学技术在馆藏文物修复与保护中的应用价值充分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花霆.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丝绸之路,2017:66.
        [2]张珊珊.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J].才智,2016(22):3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