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4128419850212XXXX
摘要:近年来,建设脚步的加快,工程建筑施工项目的增多,工程建筑中的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导致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等情况,非常不利于工程建筑的顺利施工,对工程质量安全存在严重的影响。基于此,论述了工程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希望能够有效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与安全,推进工程顺利完工。
关键词:房屋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大体积混凝土的体积非常大,结构厚实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结构外构件的影响,体表系数相对较小,在施工过程中会在温差和应力收缩的作用下产生裂缝。同时,大体积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防水等级都比较高,收缩变形的幅度相对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如气候、土壤环境、地下水位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对混凝土的性能造成影响。在现场浇筑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使用量非常大,因此,要细致化地选取原材料,进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强度。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浇筑过程进行全面细致地控制,力求一次性完成浇筑。如果混凝土所处的外部环境温度高于 25℃,施工人员要重点关注混凝土的裂缝现象,同时,在高温的影响下,混凝土有可能在凝结的过程中发生形变。施工人员在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大体积混凝土在工程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从而进行针对性地质量控制。
二、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出现的问题类型与基本原因
2.1溢水问题
溢水问题是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大体积的混凝土浇筑通常是使用分层浇筑的方式或者是分段浇筑的方式,同时不同层面的浇筑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这便容易引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出现溢水现象,从而降低混凝土结构的粘连性与稳定性。
2.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
混凝土在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会导致其体积的收缩,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这种收缩更加明显。如果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外界的约束,就会在混凝土体内产生相应的收缩应力,当产生的收缩应力超过当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就会在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中的用水量、水泥用量及水泥品种。自身收缩是水泥水化时消耗水分,产生所谓的自干燥作用,导致混凝土体的相对湿度降低及体积减小而最终收缩。水灰比对自身收缩影响较大。塑性收缩是在水泥活性大、混凝土温度较高或者水灰比较低的条件下,混凝土的泌水减少,表面蒸发的水分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这时混凝尚处于塑性状态,受到一点拉力,混凝土的表面就会出现分布不规则裂缝。出现裂缝以后,混凝土体内的水分蒸发进一步加快,于是裂缝速扩展。在这种情况下混凝土浇筑后需要及早覆盖养护。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除了收缩裂缝还有温差裂缝、安定性裂缝等。温差裂缝是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过大产生的裂缝。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和混凝土表面的温差过大。是由于水泥安定性不合格而引起。
三、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
3.1混凝土配合比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就要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厚度,从而充分发挥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作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水平,合理对混凝土进行分配。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控制混凝土的厚度和强度,从而不断提升水热化散热情况,减少混凝土裂缝。在对混凝土进行配比时,要注意选用合适的矿渣水泥和粉煤灰,从而加强混凝土的强度。
3.2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结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相应数量的钢筋能够提高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
以基础底部施工为例,底板钢筋主要通过螺纹套管进行连接,地板钢筋完成后即可进行墙、柱的插筋设置,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结构性能,由于混凝土浇筑后钢筋部分就会埋藏在里面,很难在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和调整,所以完成这部分的钢筋施工后施工单位需要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邀请监理单位进行隐蔽验收,在确保这部分施工符合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开始混凝土浇筑作业。
3.3 混凝土浇筑
首先,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之前,根据指示杆的标示确定好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厚度。在进行混凝土的泵送时,必须保持每个区域内配备充足的泵机,所有的施工人员和施工顺序都要按照相应的标准执行,有效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通常情况下,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采用的是分层浇筑法,充分地实现混凝土浇筑时的水化热充分散发,减少由于水化热现象导致的混凝土裂缝。其次,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时,混凝土自由落体的高度要控制在 2m 以内,如果混凝土的高度超过了 2m,需要加强对混凝土浇筑高度的控制,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
3.4振捣施工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土振捣施工的过程中,需要由施工人员使用插入式振捣棒捣鼓,振捣时要保证插入点交错均匀,振捣棒可以以垂直或斜插的形式插入混凝土面,倾斜角度控制在 40°~50°的合理范围之内。施工中需要注意操作的平稳性,以“快插慢拨”的方法保证频率稳定。为了尽可能降低上下层混凝土的间隙,应当在上一层振捣的过程中,将振捣棒下插 50cm左右。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防止振捣中振捣棒同模板底部与边缘位置的接触,从而有效避免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造成冲击。此外,冷锋问题一旦出现,也会威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因此应当匹配充足的材料供应,保证振捣过程中能实现不间断供应。
3.5混凝土养护
待混凝土施工完成之后,应严格遵循温控技术措施,加强后期养护工作,防止混凝土构件内外部温差过大,一旦超过其极限抗压能力,将出现结构裂缝。通过养护作业,也能延缓混凝土降温速度,提升主体结构的抗裂能力。通常采用覆盖养生法,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保温材料,并组织施工人员定期洒水,保持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减少干缩裂缝。具体养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实际温度应力确定,应控制在15d以上,内外部温差不宜超过 25℃。在保温养护过程中,实时监测温度变化情况,若出现温度变化异常的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6 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的降低
严格控制入模温度也是有效减少混凝土中裂缝数量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相关的技术人员为了控制好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一般会采用砂表面覆盖和适当提升水温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能有效减少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除此之外,要尽量减少混凝土的运输时间,提升运输速度,避免在长途中经受温度大量升高的情况。但是要尽量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五小时以上是最好的时间。在浇筑混凝土时,要尽量降低浇筑的速度,从而促进混凝土内部的热量在浇筑时得到散发,降低其水热化的程度。如果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温度过高,就会严重影响浇筑质量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施工单位要重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实际效果,利用科学的措施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材料的把控,提升其配比的科学性,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及时的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实现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有力提升,使混凝土结构的断裂问题得到的有效控制,保障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促进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峰.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山西建筑,2015,(24)
[2]许龙光.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魅力中国,2016,(44)
[3]苏虎.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7)
[4]王雪冰.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门窗,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