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 吕信都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吕信都
[导读] 摘要:在防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界定。
        身份证号码:33260219800428XXXX  浙江省杭州市  310023
        摘要:在防治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界定。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有地质构造基础、地貌特征、天气和温度条件,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特定区域。随着岩土工程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作为严重威胁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的关键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概率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必须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更先进的科学方法相结合,提出有效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因此,本文提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以及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两个角度出发,开展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预控
        1 岩石工程与地质灾害的概述
        人与自然关系密切。自诞生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利用自然。古时候,人们开始住在山洞里,然后逐渐挖土建房。如今,人们已经能够建造数百米高的建筑物,能够建造巨大的塔楼和高坝。这些工程都涉及到基础,然后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学科技术,即岩土工程。学科可以不断完善和完善基础,保证工程的顺利建设。但由于缺乏环境保护的概念,不能增加地质灾害的概念,造成了工程中的许多问题,甚至出现了较大的地质灾害。地质工程是分析和解决整个工程过程的学术理论,无论是工程的规划,还是工程的未来运行。岩土工程指的是在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开挖和加固岩土体;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而出现的一种地质现象,既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环境,还影响到人们生活的环境,破坏当地的资源。地质灾害分为多种类型,如泥石流、地面塌陷、山体崩塌、地面裂缝、滑坡、地面沉降等。在我国,很多地质灾害现象都是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面对这一情况需要及时制止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防治措施。
        2岩土工程引起的地质灾害的主要特征
        受岩土工程施工的影响,很可能造成地质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进而引发地质灾害。这类地质灾害属于人为地质灾害,其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其爆发速度快,具有突发性特点。其次,与自然地质灾害相比,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影响范围更广,破坏力更大。除少数特殊灾害外,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一般影响不大。但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迅速扩大影响范围,破坏当地生态系统,造成重大环境问题,甚至直接导致人员伤亡,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最后,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自然发生的地质灾害,除少数特色地质灾害外,一般造成的损失都不严重。
        3工程地质灾害的原因
        3.1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诱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都是可以通过地质挖掘引发,一旦开采的程度以及开采的位置出现失误,就会破坏山体的整体性,它导致了山体上部的不稳定,导致了沙和滑坡的发生。此外,还有大范围的天气变化,如暴雨或暴雪。大量的雨水冲刷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山体脆弱部位的破坏,同时也会造成大量泥沙的混合和冲刷。对于下坡,泥石流爆发的时间很短,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生,最终导致悲剧。
        3.2引起山崩
        滑坡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岩石上,有些岩石表面比较坚硬,但内部由于人类活动而出现裂缝。一旦受到太大的外力,就会造成滑坡。
        滑坡的成因一般有:矿产资源开采、道路工程边坡破坏、水库蓄水、渠道渗漏、填渣及强烈振动等。以上内容是项目中常见的工作。如果你不注意它,它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3.3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的诱因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地质方面。由于地质组成时间长,最终的效果是地下有清晰的岩层,下层相对较坚硬,上层则相反。同时,也有地下水,一旦开采地下水,就会留下一个巨大的坑。由于地下工程建设频繁,地下水开发过度,地下洞室众多。一旦上面的土结构无法承受,就会发生沉降。
        3.4地震的人为工程因素
        人为工程因素主要表现为大幅改变地质结构,在工程中有些工程会因为对地质进行挖掘,但在地质运动和人为施工的多重作用下,某一地质层的断层将逐渐导致地震的发生。这样的地震一般震级较小,对周边地区不会造成很大破坏。其主要危害是会造成许多同时发生的灾害,对工程造成极大的破坏。


        4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运用措施
        4.1 加固技术
        某县在河边建筑的广厦工程,上游是电站大坝,现场地质松软,存在很明显的渗水现象。对于这种非常明显的软土地基,其触变性、高压缩和含水量都非常高,建筑施工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排水固结,避免建筑沉降。该工程可以选择天然地基、复合地基,在实际的施工中选择了柔性桩复核地基,加固方式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管桩加固。
        地基加固技术是地质灾害防治中常用的一种防治技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采取了加固措施来加固地质工程的稳定性,可以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在地基问题的情况下,采用加固技术,如夯实法、预压法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加固后地基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保证建筑物的稳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预压法有2种方式:真空预压和堆载预压。真空预压运用于土层厚度大的地方;土层厚度小的地方使用堆载预压法强化地基的稳定性。使用加固方式加固过的地基需要使用网格法,将黏土或者是黏性大的土层进行再加固,填充岩石之间的缝隙让岩土工程的密实度得到强化。对于土层的加固,还可以使用灌浆法、电化学法等进行。
        4.2 滑坡的防治技术
        在岩土工程中,滑坡是最常见的地质灾害。针对这一问题,有关人员有必要对灾情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有关人员要以预防为主,遵循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分析研究滑坡成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制约,解决滑坡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控制地下水和地表水,可以大大降低水对边坡的威胁。一般来说,如果没有人为因素,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含水量高。如果能消除水对边坡的影响,就可以避免滑坡的发生。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控制好整个滑坡区域外围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流入到滑坡区域内,可以在边界处秀患处一个截水沟,截流地表水;第二,在滑坡区域内修建排水沟,尽可能排除与曲内的地表水,防止这些水威胁到边坡;第三,采用支撑盲沟、垂直孔排水、水品钻孔疏干等方式,逐渐排出地下水。具体应用等方式需要施工人员能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措施。其次,充分了解边坡的实际情况,改善其岩土力学强度。施工人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逐渐改善和优化边坡岩土体所具有的力学强度,借此提高整个岩土体的抗滑能力,尽可能减少滑动力。
        4.3采取避让措施
        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部分施工路段位于地质灾害高发区,岩土工程设计人员应选择避开措施,如雨季、搬迁等。,结合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搬迁避灾主要是指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避开地质灾害高发区的施工,但要采取搬迁避灾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降低灾害防治成本着眼长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而雨季避让则指的是雨水相对较多的季节需要结合施工路段的地质条件以及气候特征,选择安全转移施工,首先完成其他区域的施工任务,雨季地质灾害高发区的施工任务则要迟缓进行,通过这样的方式,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进而为岩土工程的高效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4.4结合岩土工程的施工成本,实施安全治理
        根据岩土工程的施工需求以及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规划,做好岩土工程的布局与设计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选择运用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尽可能保证治理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根治灾害,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在防治工程措施的选择和应用过程中,要求相关的灾害防治工作者结合灾害易发区的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施工质量高的因素,实施相应的防治。在防治工程措施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场规划、改造等多种因素,尽可能提高现场应用率,突出防治工程措施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结束语
        总之,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求有关人员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了解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尽量减少地质灾害风险,尽量避免灾害。并要求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信息技术和防治措施,实现当地生态平衡,保护水土环境。
        参考文献:
        [1]舒士成.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控[J].居舍,2019(7):64.
        [2]余敬豪.分析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运用[J].西部资源,2018(2):63-64.
        [3]郭小斌.分析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有效措施[J].福建建材,2019(9):46-48.
        [4]修志超.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8,35(4):67-68,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