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天津 300459
摘要:为了提高高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安全保卫工作的管理水平,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在新媒体时代下安全保卫工作宣传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进行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进行了研究分析,提高相关人员的宣传意识、确保宣传工作的质量、创新宣传内容和确保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
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创新原来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方式,确保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取得良好的效果,使高校师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高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无法为高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必须重视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使安全保卫工作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
1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的重要意义
1.1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能够充分体现依法治校
依法治国和相关措施的推出为党和国家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依据,也为具体工作的展开明确了方向,作为落实依法治国战略目标之一,依法治校必须得到有效地推进。高校需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途径,在安全保卫宣传工作中,必须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展开安全防卫宣传工作。在高校校园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问题和违法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向高校师生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高校进行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可以约束高校的行为,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实现依法治校,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力度,为高校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2高校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必须符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为了促进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有效宣传,就需要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逐渐提高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效果。新媒体技术自身具有较多的优势,能够实现宣传方式的创新,提高宣传质量,为高校的安全性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要想使高校师生具有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就得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教育。高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单一,大部分高校师生都没有安全防范意识,不具备安全防范技能,无法准确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危险情况。在高校师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需要进行反复的宣传,使高校师生具备危险情况的应对能力,降低安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
1.3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能够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
在平安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贯彻高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培养高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技能,进而为高校师生创建安全的校园环境。为了使高校校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就需要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影响力,实现安全保卫部门与师生的沟通交流。由于高校的重点工作是培养人才,这就使得高校师生忽视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这就直接导致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一直比较被动。为了转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重视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校园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有效提高高校安全保卫部门的服务质量。
2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中存在的不足
2.1高校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模式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
新媒体时代的带来了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新媒体技术自身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现在大多数高校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重要性,也不注重新媒体技术的使用。高校大多数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并不重视宣传工作的开展,宣传力度不大,一些安全保卫工作人员认为该项工作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加大宣传力度存在两个极端,加大宣传力度会导致师生出现不良印象,出现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工作疏忽的认为错误,认为安全保卫部门不重视安全防范工作的开展,没有做好安全风险的预防,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这对安全保卫工作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2.2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在新媒体时代中,媒介素养是开展高校安全防卫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安全防卫工作人员必须合理认知信息媒介,合理选择、理解和质疑媒介信息,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评估能力。在具体的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中,需要应用新媒体技术,使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逐渐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质量和效果。现在高校中仍然存在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的现象,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没有掌握新媒体技术,在具体的宣传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2.3高校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不具备实效性
高校原来的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方式存在较大的问题,高校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宣传工作都是单向进行的,高校师生没有充分认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安全保卫工作部门也无法调动高校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在新媒体时代中,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途径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的宣传方式具有双向互动的特征,可以使信息传播具有良好的效果,还可以丰富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法,确保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具有较强的力度。现在还有一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原来的生产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这种宣传方式的使用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3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方式
3.1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宣传意识
要想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提升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高校管理人员必须重视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在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过程中,可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这就需要增加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资金,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宣传的部署工作,对宣传效果进行检查,使高校具有安全的校园环境。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新媒体技术,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强化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具体的宣传中,需要为高校全体师生提供更多的安全保卫相关的资讯,让他们了解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提升自身的安全保卫意识。
3.2确保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具有较高的质量
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中,也需要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关于安全保卫工作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合理宣传安全保卫工作的相关内容,只有利用新媒体技术,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并且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高效地开展安全风险防范工作。例如,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可以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宣传安全保卫的具体内容,向广大师生传播相应的安全保卫咨询内容,提高他们的安全保卫意识。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必须合理设置其中的具体内容,设置安全保卫工作动态、安全求助和服务指南等多个模块,定期推荐一些与安全保卫工作相关的内容,对于微信公众号,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为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提供途径。在宣传工作中,高校安全保卫部门可以通过校园内网向师生发布交通状况等,让高校师生能够了解校园内的交通状况和校园环境的实际情况,这对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力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高校安全服务的水平。
3.3实现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内容的创新,使安全保卫工作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工作中,宣传质量直接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在宣传工作中必须应用新媒体技术,明确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具体的宣传工作中,安全保卫部门需要选择高校师生感兴趣的内容,还需要注重需要表达,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必须做到位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在高校安全防卫工作的宣传中,必须注重宣传的时效性,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采取恰当的措施,针对性的解决高校中的安全问题。例如,高校新生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往往缺乏充足的社会经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这就需要高校开展安全防卫教育工作,使高校新生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高校需要专门针对节假日的安全进行教育工作,其中必须涉及防火和防盗等,这样可以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安全。为了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具有良好的宣传效果,在新媒体时代下,必须利用新媒体技术,使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使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素养,为安全保卫工作宣传的展开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必须重视培养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系统地开展安全保卫的宣传工作,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宣传的效果和质量。在宣传工作人员的培训过程中,必须重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其次,为了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质量和效果,需要组建一支学生信息队伍,每个班都需要有一名信息人员,由他们开展信息管理工作,还需要为学生和高校保卫部门建立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及时反馈高校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实效性。
4 结语
高校要想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必须重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使高校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保障高校学生的生命安全。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必须注重安全保卫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高校在安全保卫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宣传中,必须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时效性和实效性,为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有效预防高校中安全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向雪莲.新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以Z大学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9(34):180-181.
[2]华茗.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形式的转变[J].法制博览,2019(28):249-250.
[3]刘俊红.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安全保卫工作有效性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9,5(18):49-50.
[4]陈曦.新形势下高校安全升级与创新[J].教育,2019(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