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龙第二中学 523320
摘要: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查考利用价值的资料,是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真实记录和综合反映,也是学校历届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一直以来,学校档案工作普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在“收”“管”“存”等环节不够规范,而且大多数档案都是“一存了之”,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本文主要以提升学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发挥档案“总结经验、认识规律、延续历史、推进工作”的作用,将档案更好的利用起来,服务学校教学、管理和长远发展。
关键词:学校档案;公共服务;档案管理;资源利用
档案工作是学校的基础性工作,其来源主要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形成的资料和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学校均制定了档案管理分类目录,明确了哪些资料需进入档案、长期保存。概括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类别:一是文书档案,主要反映学校党群、行政、组织方面工作;二是教学档案,主要记录学籍、教研、考试、活动等方面情况;三是会计档案,主要保存财务、账簿、凭证、报表等方面内容;四是声像档案,主要为照片、录像、光盘、磁盘等方面资料;五是学校的基建、设备、实物、荣誉等其他档案。在这些大类的基础上,学校一般还有细分的子目录和档案收集的具体要求。
一、档案的服务功能
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是指将学校档案通过一定方式和途径提供给教师、学生、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进而服务和满足师生需求、教学实践、学校发展、政府决策的能力。从以往经验来看,学校档案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场景来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的:
(一)信息查询功能。档案是学校教学管理最基础的信息,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信息库、资料库。因此,大部分学校都将档案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让学校的老师、学生可以通过查询档案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利用。比如,前任教师制作的教案课件、总结的教学经验,可以为后来新入职教师提供必要的参考借鉴,帮助其提升教学质量。一些毕业多年的校友可以通过查询学籍档案,找到以前的同学和老师,加强交流沟通,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二)研究分析功能。档案是第一手数据,包含着学校发展乃至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讲,通过研究档案,分析学校基础建设、师资生源、财务管理、日常运行等各方面的信息,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在战略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从而有利于学校改善经营管理、实现长远发展。此外,政府部门制定出台决策规定,也可参考学校收集的数据和资料,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规律认识,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三)文化建设功能。档案是一个学校的历史记录,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通过对档案的梳理、分类、汇编,能够直观反映学校的发展轨迹、人文特色、办学宗旨,对于塑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生荣誉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广东实验中学,前身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设立的“清朝留美学童先修班”和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设立的广州格致书院,在近15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保留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历史遗存,树起了学校独有的精神旗帜。
(四)实践教育功能。档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缩影,是全体师生智慧的结晶。据了解,有的学校已经将档案室进行改造,转变为与图书馆类似的功能型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这里开展活动,学习校史校训和专业知识,转换思维、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广东省正在积极推进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档案教育功能提供了重要载体。
二、档案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前面阐述了档案的分类方式和应用场景,但在具体工作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的少之又少,质量效果也参差不齐。
具体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档案工作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到位,缺乏“使用档案”的意识。大部分学校没有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教职工普遍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次要工作,觉得留档就是为了留个备份,应付上级检查,从而在思想上把档案工作看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同时,许多学校缺乏利用档案的意识和能力,认为档案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是档案信息收集、存储、管理不规范,缺乏“使用档案”的基础。大部分学校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但没有严格执行到位,对档案管理人员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档案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全面、不标准,管理上比较混乱,每年的档案也没有及时汇编、装订成册。此外,目前学校档案仍大量采用传统纸质储存模式,电子化、数据化程度比较低,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导致后续的查找、加工、利用非常困难。
三是在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上创新不足,缺乏“使用档案”的方法途径。大部分的学校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率上,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与保障不足,没有想方设法挖掘档案的价值。上部分所说的四种应用场景,大部分学校仅停留在第一种“存档备查”的阶段,在分析研究、品牌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探索应用还比较少,致使大量重要信息成为“沉睡的资源”,难以发挥作用。
三、如何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档案工作走向依法管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的“三个走向”要求,对学校来讲,就是要求我们对待档案工作要更加重视、更加规范、更加创新、更加主动,不断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要明确,档案是一种宝贵财富。学校档案是学校历史的真实记录,其重要性不再赘述。需强调的是,档案工作虽然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既不能分散太多精力,又不能置之不理。其次要明确,档案的“存”与“用”是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存”是“用”的基础,“用”是“存”的目的。因此,如果能提升档案的公共服务能力,把档案用活、用好,让教职员工看到档案的价值,则可有效提升他们规范存储档案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所以,做好档案工作,既要以“存”促“用”,也要以“用”促“存”。最后要明确,档案工作早抓早见效。档案工作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如果在初期投入一些时间来完善制度、规范条目、明确要求,形成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后,日常的运行并不会耗费很大精力,可以说是一次规范,十年受益。(二)规范管理,打牢基础。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广泛化收集。既要收集前文所说的学校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资料,更要逐步扩大范围,通过现代技术,及时查找网络上与学校有关的新闻信息、历史信息、校友信息,经过筛选确认后进行归类存档,不断提升档案的数量和质量。二是实行规范化管存。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设置档案存储目录,每年进行分类汇编、装订封存,便于随时查询取用。同时,由于档案是敏感资料,要合理设置保密范围和查阅权限,对于秘密档案要严格管理,严防泄密事件发生。三是推进数字化发展。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对现有档案逐步实现电子化备份,对纸质档案材料与电子档案材料进行同步归档,进一步提升档案的管理使用效率。四是形成常态化机制。要完善档案工作队伍和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人,加强指导培训,要求其每个月汇总并报回相关资料,逾期要进行督促和问责,以此保障档案收集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春英.浅议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档案,2016(01):101.
[2]杨艳娜.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8(05):122-124.
[3]关翠薇.对加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18(0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