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碳汇林造林技术及效益探析

发表时间:2020/7/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邹广通
[导读] 摘要:碳汇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相比较常规的用材林,碳汇林具备更强的碳汇功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净化生态环境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广东林盛林业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仁化  512300
        摘要:碳汇林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相比较常规的用材林,碳汇林具备更强的碳汇功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净化生态环境以及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碳汇林造林工程,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得到提高,对于自然气候变化的态度也会随之改善,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文从碳汇林的概念着眼,就新时期碳汇林造林技术及效益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推动碳汇林造林工作的持续展开。
        关键词:碳汇林;造林技术;造林效益
        前言
        新时期,碳汇造林已经成为了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关注,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我国林业发展迅速,应该更加重视碳汇林造林工程,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气候进行有效改善,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在碳汇林造林工程中,有关部门在熟练掌握造林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对造林的效益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造林的效果。
        1.碳汇林概述
        从普遍意义上讲,碳汇林指的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本身就具备碳汇功能,借助植树造林以及森林保护等措施来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相比较工业减排在成本方面无疑要低得多。将森林的碳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以减缓气候变暖为目的的相关林业活动,被称为碳汇林业。就目前来看,我国很多地区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发展为主,工业厂房和工业设备对于土地空间的占用使得森林的面积一再减少。森林本身作为核心的作用是碳源和碳汇,其能够帮助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借助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在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森林的健康成长,对比借助工具工业手段来减少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碳汇林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
       
        图1  碳汇林
        2.碳汇林造林技术
        2.1确定区域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想要确保碳汇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首先确定区域条件,做好相应的地形及气候勘察,选择恰当的造林树种,同时规避恶劣气候对于植被可能产生的破坏,同时也应该制定出具备良好可行性的工程计划,确保碳汇林造林工程实施的效果。
        2.2做好造林整地
        造林开始前,需要做好林地选择工作,依照植物多元保护的基本原则,在碳汇林造林地应该做到不全垦、不炼山,尽量保证原始植物存活。造林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先清理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结合林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清理方式。林地整地是碳汇林造林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般需要在造林前1年进行,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来防范水土和养分流失。
        2.3关注树种选择
        在对碳汇林树种进行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碳汇林的功能,选择具备较强生长能力和碳汇能力的树木,以当地树种为最优先,这样可以减少苗木运输中碳汇的无效释放,同时也能够降低造林成本。在对林木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该选择生长能力强,可以适应恶劣环境以及碳汇林造林地的树木;二是应该选择具备加强二氧化碳吸收能力的树木,以推动碳汇林造林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应该保证苗木枝芽饱满,抗病能力强,避免病虫害引发的苗木大面积死亡问题,提高苗木的存活率;四是应该依照造林地的布局以及苗木特征,做好科学整合。
        2.4优选造林方式
        碳汇林造林一般是以人工造林为主,要求依照相关规范进行林木的种植,对幼苗根部进行特殊处理和保护,避免根部遭到破坏。在对苗木进行大规模种植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其根部的大小,及时进行回土或者填土,确保填土能够高出地面5cm。苗木种植环节,还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水措施。
        2.5做好抚育管理
        造林后期,工作人员需要结合天气情况,定期对苗木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缺苗或者死苗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补植,这样才能保证造林的效果。另外,在苗木种植完成后,应该及时浇水,一次性浇透,可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尤其是在春秋两季,更是必须保证水量充足。苗木生长8个月后,需要做好除草和施肥工作,对常见病虫害进行防治,保障苗木的健康成长。
        3.碳汇林造林效益
        碳汇林造林的效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效益。通过碳汇林造林,可以有效增加森林覆盖面率,降低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二是经济效益。新时期,碳汇林造林工程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提高居民收入,而且碳汇林也可以增加木材储备,提升地方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想要对碳汇林造林的效益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借助相应的评估体系。
        3.1做好评估指标的选择
        碳汇林造林效益的评估指标应该满足科学性、系统性、区域性、独立性以及可操纵性几个基本原则,这里对其进行分别分析:首先是科学性,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强调其指标必须能够将区域碳汇林造林项目的功能和效益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具备有效的估算和统计方法;其次是系统性,要求评估指标能够对碳汇林的综合效益进行准确说明,从全局角度对系统整体与各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再次是区域性,评估指标需要对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考量;然后是独立性,要求所有的评估指标能够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最后是可操纵性,要求评估指标操作简单,便于推广,而且计算必须高效、省时。
        依照碳汇林效益评估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以及区域内碳汇林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工程效应评价机制,建立起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内容应该包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评价机制中的碳汇功能测算会受到树木种类、数量和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效应评测环节,需要实施量化测算,以树木的各个特性作为参考内容。
        3.2评估指标计算方式
        一是生态效益的计算。在碳汇林效益评估指标中,生态效益的计算应该包括固碳减排效益价值量、保育土壤效益价值量、涵养水源效益价值量等的计算,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效应计算细节
       
        二是经济效益的计算。经济效益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金成本投入。资金投入产生的经济效益体现在林地建设完成后的收入,一般依照负值进行计算,其包含三种类型的费用,第一种是建造原材料的资金投入,如苗木采购费用、林地使用费用、设施使用费用的;第二种是人工资金投入,包括林木种植、管理和养护环节的人工作业资金投入;第三种是经营调控费用,包括了林地建设实施前方案设计的费用、林木成长状况备案信息管理费用以及人员教育培训费用等;二是经营副产品收入。主要是指碳汇林内树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副产品带来的效益。
        三是社会效益的计算。社会效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化和完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产生的效益价值量,其计算公式为,二是扩大就业途径效益价值量,计算公式为U就业=N×G×r。
        4.碳汇林造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1遵循行业规划
        碳汇林造林工程的面积巨大,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有完善且高效的行业规定以及施工管理制度作为支撑,才能达到预期的工程效果,否则可能会出现人力物力资源大量损失的情况。在造林工程实施前,有关部门需要借助先进的检测手段,对碳汇林造林效益进行分析,制定出具备良好可行性的施工方案,以此来确保工程的保质保量完成。在一些地形地貌复杂区域,造林工程实施前需要向地方相关部门了解地理特征,询问在施工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保护。而碳汇林造成工程的实施也需要地方林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必须严格依照植树造林相关的行业规定和技术要求,在满足正常施工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造林,这样才能将碳汇林造林的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4.2强化市场监管
        新时期,碳汇林造林能够对空气环境进行改善,也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样也使得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高利润铤而走险,做出违规违法行为。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于造林市场的监管工作,借助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约束,保证造林工程质量和效果的同时,使得相关企业能够获取应得利益,这样有助于推动森林生态建设的发展,切实保证碳汇林造林的效果。
        5.结语
        总而言之,碳汇林造林工程可以对空气环境进行改善,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也可以推动森林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实施碳汇林造林工程,不仅是改善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林业生态环境价值的直接体现,而在碳汇林造林过程中,应该构建起完善的评价体系,对碳汇林造林的效益进行评估,这样能够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国俊.浅议碳汇林的营造与监测[J].中国林业经济,2019,(05):89-90.
        [2]朱德宝.新形势下碳汇林造林技术及其效应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14):67-69.
        [3]徐英明,虞依娜,李鑫,李昊,何明威,林森.南亚热带不同造林模式碳汇林土壤碳积累与碳汇功能[J].生态学报,2019,39(01):355-362.
        [4]彭子耘.碳汇林营造存在的问题及技术方法[J].河南农业,2018,(20):36,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