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涝问题是众多城市亟需解决的问题,而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是缓解内涝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对山地城市内涝防治与雨水利用进行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山地城市;内涝防治;雨水利用
当前,内涝问题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而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水循环系统和流域水循环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涝防治是一个系统问题,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可持续排水系统技术体系,这样不但能避免雨水引发内涝,同时也使雨水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一、山地城市内涝频发的原因
城市内涝产生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及城市热岛现象引起的降雨量大、降雨集中;由于大量河流湖泊被填,城市地面不透水率增大,导致雨水调蓄空间不足、雨水地表径流加大;由于排水管网建设水平较低、管理不到位引发的雨水系统排水能力降低。
山地城市也是城市内涝重点发生区域,其城市内涝频发除上述原因外,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原因。山地城市地形复杂,汇水线丰富,但山地城市建设活动为了满足对场地的需求,常会破坏地区水文路径的完整性,如填埋湖泊、渠化河道等。这些处理方式极大地破坏了雨水的调蓄能力,改变了自然水文路径,增加了雨水排水系统的压力。因此,山地城市易出现雨水地表径流骤然加大,超过地区排水能力,进而产生城市内涝。
二、雨水利用价值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不能一排了之,要本着“综合利用在前,排放在后”的原则。雨水利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雨水利用能解决城市中大面积的草坪、树木和各种亲水景观的用水,以缓解城市生态用水与居民用水之间紧张的矛盾。
2、各种雨水利用设施能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减轻城市的防洪压力。
3、雨水渗透可补充地下水,升高地下水水位,对涵养水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具有根本性作用。
三、山地城市防涝与雨水利用思考
1、天然-人工联合雨水排蓄系统。山地城市沟壑众多,天然溪沟是良好的泄洪渠道。城市建设多沿自然沟谷两侧修建,有利于雨水的自然快速排放。但山城冲沟一般流程短、坡度大,加速了雨水的汇集;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降雨径流的汇集,在短时间内可能导致人工洪水和严重内涝。雨季过后,雨水易排出,形成上千河沟和纳污沟,从而影响两岸人居环境。
此外,山城还有许多洼地,拥有许多小型水库(湖塘)——曾是农业灌溉的水源。城市化后,这些水库(湖塘)部分成为景观水体,部分被废弃。因此,有必要合理利用冲沟、洼地和水库(湖塘),在山地城市建立可持续的排水系统,利用技术和工程手段降低雨水从天空到河流的速度,利用小型湖泊等设施,防止暴雨时地表水过快集中涌入排水管网;或让这些冲沟、水库成为城市雨水排水的出口,使城市雨水排水与天然沟壑、湖塘共同形成雨水排水和储蓄系统,既能缓解高强度雨洪排水压力,又能为雨水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2、山地城市雨水渗蓄系统。植被覆盖绿地具有雨水入渗涵养功能,修建良好的渗透性地面是延缓汇流时间、降低雨洪峰值的有效途径。通常,新建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停车场等改造为透水地面,使雨水入渗回补地下水;增加雨水收集利用,纳入中水系统实现城市雨水资源化。但山城地质有其特殊性,表层土下多为岩石,且地质表层结构变化大,渗透性差的岩石多位于浅层或者直接裸露于地表。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若建一个简单的渗透地面或大型的雨水储蓄设施,将很难施工和实施,而且建成后仅是表层渗透,降低地表径流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雨水汇集在地下,雨水无处排泄,地表和路基长期浸泡,导致地表沉降不均匀。因此,传统的渗地方式不适合山地城市大规模开展。
针对雨水渗蓄系统,国外发达国家常采用建立大型地下雨水储蓄工程。比如:法国巴黎建立了地下水道网络管理信息化处理(TIGRE)的地理信息化系统管理水道管网,形成了一座人工的“地下大水库”。地下水处理系统管道全长2400km,在小型下水道中,还设计建造增强冲刷效应,避免下水道堵塞的蓄水池;在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用于将雨水引入水池、盆地或区域池塘和湿地,用于资源化利用或排入城市河流。上述工程需大面积的闲置土地,以建设雨水储蓄设施,而我国山城普遍具有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难以为大型雨水储蓄设施提供大量用地,其推广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山城雨水渗透系统的建设应因地制宜,采取小而分散的方式,将人工蓄水构筑物的建设与自然洼地或池塘结合起来,增加雨水的拦蓄能力,建立良好的雨水入渗场地,接纳雨水径流,形成具有山城特色的雨水渗蓄系统。
3、山地城市雨水控制系统。因山城地形的特殊性,各种构筑物的规划设计受当地地形、地质等影响很大。为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和运行的安全性,其分布可能与实际需求不完全匹配,导致部分构筑物过载运行或闲置;山城气候和地形较复杂,很难掌握降雨径流的时空分布特征、降雨类型、地面覆盖等情况。若不能科学合理的对区域排水截污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就不能实现清污分流,极易造成城市初期雨水污染负荷过重,不利于城市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在城市排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各重要组成部分的有效衔接尤为重要,但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山城现有的排水系统管网及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与污水处理设施能力间缺乏时空协调性,加之山城雨旱季分明、降雨集中、降雨历时短等特点,未能充分发挥其能力。因此,在对雨洪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对雨水的监测,进而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度,从而减少内涝和雨水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1)雨洪灾害风险评估。山城内涝与雨洪防灾减灾,应在时间域和空间域进行优化配置和有序建设,并进行灾害风险分析。灾害风险评估包括:
①研究致灾临界降水量。根据雨水灾情普查资料和典型城市内涝案例,结合实地调查,建立降雨-径流的实时模型,确定雨水定量关系,综合确立当地致灾临界气象条件。
②进行雨洪淹没动态模拟试验。建立承灾体数据库,动态模拟洪水流向、流速、淹没水深等因素的时空物理场,以反映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③形成风险评估方法。建立适宜的数学模型,实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划分。
2)建立雨水监测系统。通常,城市面积较大,在城市排水系统中有大量的污水和雨水预留接口,很难获得有代表性、完整的雨水监测信息。因此,需对现有的城市下垫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对排水系统各重要部分运行效能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进行监测支撑系统的建设。在城市雨水动态数据库的基础上,对数据传输方式进行经济技术比较,确定数据的应用模式,建立完整的山城雨水监测系统。
3)形成山城雨水联合调度体系。根据山城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可在短时间内形成内涝。另外,城市雨水系统较庞大,不可能人工开闭各种阀门来控制泄洪与蓄水间的转换。因此,有必要在雨水排蓄关键节点安装水量在线监测仪器,通过控制阀的启闭实现水量调度的模糊控制模式及实时控制技术。
4、山城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系统。近年来,面源污染的控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城市初期雨水水质较差,成为主要污染源。此外,山城地势高差大,冲刷效应更明显,更应注意控制地表初期径流的污染负荷。在内涝防治及雨洪调控的同时,调整雨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方式,并合理分配截流的合流污水量及水质,以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和系统运行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谭宏强.从雨水利用的角度应对城市内涝的治理[J].价值工程,2014(10).
[2]刘丽萍.关于雨水资源化的城市内涝防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8).
[3]黄伟乐.城市雨水内涝成因及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