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服务性产业,高速公路是道路交通设施的一种,是专为汽车运输提供服务的。国富论中指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改良最为有效"。高速公路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现在生活和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系统论思想,从交通经济系统角度进行分析,对公路经济适应性理论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评价
引言
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是交通与经济系统在融合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与作用渐渐多样化,从而遇到的复杂系统问题。其相互适应性或和谐程度决定于两者关系的有序性、规律性以及可控性。
一、公路管理常用模式
1.1从分散到统一的集中化管理模式
有的地方采用的模式是由省级政府工作人员确立的监管与决策模式,通过公司开展资金的筹集活动,由市政府制定相关的建设方案,这样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四分开,其实施的是统一化领导。明确要求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职责权限办事,促进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但与此同时,也会发生一些不利问题,比如过去使用的指挥监管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市场的发展需求。再有,关于公路的建设,企业和政府最初目的不一致,企业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的目的则是出于对社会公益的考虑。可见,两者间所要完成的任务完全不一致。
1.2事业发展统筹下的公路管理模式
非盈利性机构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与本地区群众的认知能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紧密联系,不仅统一对地区人文、经济进行了管理,而且还制约了公路建设管理的多元化延伸。通过本地政府部门的扶持,以低成本投入获得建设所需资金。但该模式实践应用中常常会发生管理者自我监管力度不够、政事混淆的情况,并且与当前的法规、政策性要求格格不入,通过统贷统还的手段,将会阻碍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
1.3集中部分的企业化公路管理模式
以四川省为例,其公路工程建设由建设发展川高总公司开展建设管理工作,主要对建设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筹集建设所需的资金,加强公路养护等作业内容。该模式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川高公司由省交通厅直接管理,所以公司管理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行政管理权,如公路路政管理、建设监督管理等权力,通俗点讲,就是调整事业发展统筹下的公路管理模式,使其变为企业化管理模式。如此一来,企业就能及时高效的加强公路管控。
二、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分析与评价
公路交通运输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有效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对公路投入比例不断加大,使得公路建设有了更好的发展,从管理经济发展情况及发挥公路功能的角度上看,推动公路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公路建设及有效使用具有现实意义。
2.1公路管理和经营模式的经济适应性综合评价值较低
造成该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我国高速公路目前仍旧处在快速建设阶段,随着路网规模不断拓宽,给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管理模式还缺乏统一性,通过实践经验而制定的各类管理模式有利有弊,主要体现在多元化的管理主体、责权划分不清晰、管理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停滞不前、需花费较高的管理成本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毫无推动作用。
2.2运用由政府主导的企业化管理模式
该模式能很好的满足东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保证了公路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有的区域公路管理运用的是事业统筹管理模式,该模式的实施能够规避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状况,增强了公路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但也有弊端的存在,如社会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满足不了建设资金需求等。
2.3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经济适应性
对于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而言,公路网目前已形成并运用,增强服务水平及管理效率,成为了现阶段东部地区公路经营管理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应做好引导与规范工作,贯彻落实集中化的企业经营模式,切实保证公路具有较高的服务保障能力,实现规模化、网络化目标。对于中西部地区,依旧担负着艰巨的公路建设任务,其公路管理和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建设资金缺口,获取更多的资金筹集渠道,运用事业统筹模式,保障建设资金有效筹集,出于对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考虑,合理运用集中化的企业经营模式。
2.4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分析
主要对公路的经营与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处理指标的原始数据,研究分析评价指标常用原理。以小数值为输入指标,以大数值为输出指标。如此一来,输入指标就涉及了公路建设中的负债情况、公路经营管理结构数量、营利性公路收费方面的内容。输出指标涉及了公路通车里程、公路建设资金、公路收费的收入方面的内容。综合实践得出,我国公路经营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综合评价值不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公路工程建设在我国起步不久。随着交通网大面积覆盖,给公路运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并且涌现了多样化的公路管理模式,但所有模式均有不足之处。有的区域运用政府统一领导模式、集中化的企业管理模式,该模式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有效保证了管理效率。有的区域以公司模式为主,为收费经营型公路提供了优势,有助于资金的筹集。但是公路建设过程中,负债问题严重,致使公路管理无法实现统一化,降低了管理效率。有的区域以事业统筹管理模式为主,运用该模式会增加资金投资压力,不利于社会资金的有效利用。
三、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3.1弊端
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管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公路建设存在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为此,公路管理结构多种多样,致使管理主体政、事、企划分不清晰。正是因为管理主体存在多元化现象,使得公路建设与运营过程比较混乱,公路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从公路管理结构的设置角度上看,设置重复现象严重,该现象在相同行政领域内,常常会出现公路管理结构职能交叉问题,实践工作中涌现了诸多问题,如摩擦、政令不一致等问题。(二)路政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缺乏有效衔接。公路的管理由公路的性质最终决定,公路管理运行过程中应遵循适当的管理原则,公路管理具体涉及了以下内容:路政管理、养护管理、收费管理等,实际中,应将这些管理职能紧密联系起来。但是目前依旧有诸多区域将公路管理职能独立于交通安全管理之外。从相关立法运行状况上看,其直接造成了公路管理职责职能不清晰,而且未将职能与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3.2应对措施
首先,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我国的公路管理法律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加强健全公路管理法律体系已经成为必然。所以要想保障公路各运行环节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制定详细的有助于公路建设及管理的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公路管理效率。其次,落实经济与行政手段。从公路建设性质上看,可通过政府部门市场干预的途径,赋予相应企业一定的公路经营垄断权,该企业主要担任指定公路的运营工作。依旧采用相关法规制度对该企业进行管理,从而满足公路建设及运营发展需求,促进政府宏观经济有效调控。
四、结束语
高速公路经济适应性研究,是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它既能够反映交通运输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又能够体现现代化、可经营的交通基础设施的适应性特点。实践证明,高速公路的发展,显著改善了主要运输通道的落后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是我国交通运输体系迈向现代化的发动机,推动了我国快速交通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晶.关于公路经济适应性的分析[J].北方经贸,2016(09):62-63.
[2]东晋霄.对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模式的经济适应性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6(20):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