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GB7258规定,机动车必须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也称VIN,VIN就像是机动车的“身份证”一样,无论是购买、上牌、过户等都是识别车辆的主要方式,VIN码出现字体不清晰时会被车管所认为是走私、偷盗等车辆不予上牌; VIN码打刻工艺、打刻区域板件结构、漆膜厚度等都是影响VIN码字体清晰度的因素;其中打刻工艺和板件结构确定后再更改需花费较大的时间和费用,所以对打刻不清晰问题在设计阶段就进行合理规避。
关键词:VIN码;钣金结构
0 前言
作为汽车“身份证”的VIN码,对其都有严格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且要求打刻部位能防止锈蚀和磨损;本文所述车型的VIN码打刻在右前座椅前横梁上表面。通过对比几种不同车型的VIN打刻效果,对比它们的打刻工艺、板件结构等,总结出影响VIN码打刻不清晰的工艺和结构,并对后续设计提出建议。
一、VIN码打刻不清问题
在对某SUV车型(以下称车型01)的VIN码进行拓印时发现有部分字体拓印不清晰,如下图1中的C、K、H等字体,通过排查发现是部分VIN字体深度不够导致,后来又调整工艺参数后多次试验,仍存在拓印不清晰的问题;所以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图1
二、原因分析
根据实车情况初步分析,导致VIN字深不够的原因可能有:一是打刻设备和工艺选取不当,导致打刻不清晰;二是零件强度较低,打刻时的冲击力可能将零件打变形,导致打刻不清晰。
为了确定具体原因,我们对上述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2.1、不同打刻工艺的对比分析
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单件打刻时有支撑块支撑,保证板件不会因受力下榻变形,同时可以通过调整针头压力来控制VIN码字体深度,而且单件打刻也容易夹持和定位,保证打刻位置的一致性,所以采用单件打刻无论是VIN的位置还是字深都有很高的精度和一致性;在总成上打印,因为打刻区域的板件悬空,没有支撑,如果板件本身结构强度不足、刚度较差,在打刻时会有很严重的下榻变形,无法保证VIN字深,有可能导致VIN打刻不清晰问题。
2.2、不同零件结构的对比
从表1我们知道了不同打刻工艺对VIN打刻效果的影响,但同样是总成打刻的车型01和车型02打刻效果却不一样,所以我们在这里对比分析不同车型零件结构的区别,下面的车型01和车型02打刻工艺相同(总成刻印),板件材质相同(HC250/450DP),板件料厚相同(1.0mm)。
2.2.1车型01的零件结构:
车型01的VIN码打刻在前地板前横梁-右上,几字型结构,横梁长度539.2mm,宽度79.3mm,打刻区域为矩形大平面,且无凸台、沉台、特征筋等加强结构,中部有有两个大通孔。
车型02的VIN码打刻在前地板前横梁-右上,为几字型结构,横梁长度578.1mm,宽度108.5mm,打刻区域为161mmX41mm的沉台面,且沉台面周边有凸起特征,中部有两个大通孔。
由此可知:1、车型01比车型02的结构更细长,因细长结构的零件整体刚度较差,在受冲击力时较易变形,建议VIN打刻面不要在结构细长且强度较低的零件上,避免打刻不清晰;
2、打刻区域是大平面且无任何加强结构时,局部刚度较差,刻针刻印时容易变形,建议打刻区域做成凸台面或沉台面或有其他加强特征;
3、零件结构上有大的孔洞时会较大的削弱零件刚度,使得刻印时容易变形。
三、 总结建议
3.1、尽量采用单件打刻,且在打刻区域反面要有支撑,保证字体位置一致性和字体深度,避免打刻不清晰。
3.2、因打刻机一般比较重,所以不能选择在结构细长且强度较低的零件上,否则打刻时的冲击力有可能将零件打变形或者破坏母材;
3.3、因打刻机对打印区域平面度有要求,不能选择在弧面上打刻,同时打刻平面不得出现裂纹、变形、坑包、毛刺、拉毛、压痕、划伤、氧化层、焊点、飞溅等质量缺陷;
3.4、打刻区域优先选择平面或凸台面,同时在打刻区域周边增加特征筋、凸起等加强结构;
3.5、板料材质越强,零件刚度越好,但刻针压力也越大,打刻就越困难,所以不建议采用热轧钢和超高强度钢等,建议钣件材料硬度要求屈服强度在340 MPa(包括340MPa)以下;
3.6、同一车型需保证打刻位置的一致性,建议打刻机利用打刻部件现有结构进行定位,现有结构无法定位的可以设计定位孔;
3.7、打刻区域范围内不得存在干涉件,必须留有打号机及针腔头运行的空间。
作者简介:李强胜(1990-12-18),男,汉族,籍贯:江西省上饶市,当前职务:技术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汽车白车身